《一战再战》观后感影评
上映时间:2025年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去影院看了两遍,第一遍全程被剧情和笑点吸引,第二遍在完全记得剧情的情况下就没那么好笑了,但这次被父女情感动哭了,可能也是我自己太感性导致的。我还是完全从个人感受出发,不想写任何涉及专业的词汇和角度。
第一遍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个点,比如其实是比较迎合女性的,在电影里女性是完全作为和男性平等的存在,而没有一方是纯粹的弱势(比如薇拉从小由父亲养大且母亲被当作英雄看待)。另一点是yi识xing态很强烈,当然这又并不是一部意识或者概念先行的电影,它完整把内容和形式结合在了一起,比如今天观影后有高校老师说的,这就是一部正常的商业片,而不像导演之前的独立电影,甚至这部电影也并没有那么类型化,除了追车的部分,但是我并不太懂什么是类型化,整个给我的感觉蛮像一部喜剧类型的。还有一点是人物鲜活,我对影片里的每个人物的共情非常强,这和《风林火山》完全不同,后者对人物的塑造非常平甚至缺乏记忆点,但是《一战再战》里的人物好像和我特别近,我能懂为什么帕菲迪亚在生完孩子后情绪压抑离家出走离开所有人,我能懂为什么鲍勃总是懦弱却内心向往自由与革命,甚至我能懂史蒂文·洛克乔为什么总是要从底层跻身上层一直不放弃,剧里的每个角色身上的被放大的那个特点似乎就是我们自身的性格特点。
而为什么这些人物这么让人动容呢,我觉得离不开剧本的出色,也离不开导演的拍摄和呈现方式,精准得表达了一个足够调动观众情绪的片刻,而在影片那么强调每个个体差异的同时,也符合了影片想呈现的yi识xing态,什么是自由与g命呢,就是真正得尊重这些不同的个体吧,最后哪怕薇拉与鲍勃并不是血缘,他们依然能相依为命。有点像,观众跟着他们经历了这么多的浮躁,但最后不同种族与个体依然可以成为一家人。
说到yi识xing态,其实我本来是不想讲任何所谓的高概念,所谓的专业影评分析和背景,我只想从一个最最最普通和个人的视角去看作品,但这部电影就像当代的美国人一样,如果要涉及商业,就必定得调动观众情绪,结合当下议题,因此割裂的美国便成为了这部电影里非常突出的部分,比如保shou派与自由ge命派并不在乎真正的事件与经济决策,在乎的仅仅是极端的身份认同所导致的派系割裂共识断裂,就像老师今天提到的,两极化明显后呈现出来一样的本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今天在和很多高校生一起看完电影的映后,老师问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和自己生活相关的部分,得到的是一片沉默,老师只能笑笑说,可能是如今大家的生活确实很太平吧。但实际我们也许并不是真正的he平,在互联网上yi识xing态难道不正是和电影一样割裂与极端吗,难道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人与人真的能没有隔阂吗?我记得我有个教外语老师的朋友,她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后回国,就感受到巨大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我不认为在大家的生活里是不存在的,只是每个人所焦虑的不适可能都不同而已。但现场当时确实是一片寂静,可能也与我们的xue校jiao育有关,一方面导致了学生们并不愿意去思考真正的矛盾,一方面压抑了学生们的天性与表达,于是在一部如此呼吁自由命题的电影面前,甚至电影结尾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而现场没有任何人响应。(也有可能是现场话筒音效不好吧)
昨天我在武汉做了线下电影的讨论活动,主题是关于中国电影的,就有聊到关于国内电影与国外电影的差异,好像确实目前大家都更爱看国外艺术片,而忽略了靠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实践国内的电影市场。另外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像PTA这种制作的电影离我们太远了,你让任何一个毕业生去拍这样的电影,她/他会有资源做这件事吗?我看的这两场都只有很少的观众,那不用说那些刚毕业缺乏资源与经验的年轻人,根本不可能去拍出这些完成度很高且卖座的电影了。缺乏有认知能力的人才与支持中国电影的观众,更加不可能有自由发挥的土壤与政策,我们还剩下什么呢?只会有一篇鸦雀无声和死气沉沉的失望而已。我很希望像一战再战的结局一样,我们是团结的,哪怕我们观点不合,但在共同的创作与自由面前,我们是团结和达成共识的,而不是崩坏与破碎。
说回电影本身,很多人都有说这部电影是目前院线里看到最好的了,主要是因为它的完成度,比如对人物的塑造这点,就足够打动院线观众。我的理解是,人物对于院线观众来说可能是第一位,观众只能看懂和自己一样的人,而这些人是基于好的演技/台词/动作/节奏,需要导演在剧本上的编排,让我们记住了这个人物。然后这些人物串联在一起,完成了同时间发生的交叉叙事,形成了整体的事件与意识,呈现出了一个似乎离我们很近的真实世界感受。可能很多人对追车的戏份印象很深,但如果没有最后薇拉和鲍勃的父女相认,那前面一切的悬疑紧张刺激的铺垫似乎都不能打动我。而人物的塑造实际也离不开电影里的一切元素,所有内容共同构成了观众对于人物的理解与共情,从这点来说我觉得它完成度很高,且高效达到了调动观众的目的。
然后讲到为什么今天看父女的感情戏会感动,其实今天老师也有说到,这段公路戏实际拍得有点浪漫化了,但我个人感觉蛮好的,符合导演想传递的落点,其实我昨天在线下活动就有聊到关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在这里面我和父亲关系一直都是不好的,小李(我伴侣)也有提到不要指望男性去爱与养育孩子,认为这是不可能,以及今天老师也有提到,导演在过往电影里通常把父亲的角色塑造的非常严格,但这部却很温情,可能与导演自己做父亲了有关。我是有从这种,自己未曾得到过的父女情里受感动的,但我和我父亲有我们自己的相处模式,未必是完全没有感情,只是它确实不像电影里呈现的这么美好。
今天还有观察到影片设定的一些细节,比如所有后面剧情的发展,都会在前面做好铺垫,比如去接薇拉的修女在很多年前就专门给了她近景特写,比如鲍勃和朋友的电话暗号,在几年前也给过这个朋友特写,所有交代都是有头有尾的,其实《风林火山》里也是对悬疑部分有头有尾去铺垫的,但是它并没有高效呈现出来在一部如此紧张节奏的悬疑类型里。再强调一遍的还是人物设定,比如对于我来说最困惑的点是,为什么帕菲迪亚会背叛组织,在影片开头她那么具有领导性决断性,居然是一个背叛者,我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今天老师是这样回答我的,说原著小说里是反过来的叙事,结尾才揭晓帕菲迪亚的背叛,而小说整个故事由女儿薇拉带动,女儿去寻母因此发现了整个真相,但这一真相在电影开头就被揭露,因此原著小说里借由寻母话题,所引发的对于历史追寻的难以求真这个核心便被篡改了,这里是我自己的总结,在电影里变成了真相本身已然不重要,而结尾母女借由信件诉说,追溯过去扑朔迷离的历史并不重要,接下来的革命与不在乎种族身份的血缘才是重要的。说到这种不再因为身份种族被限定的大团员,其实也和影片前段的性解放文化结合上了,在性解放文化里就有种以共产平等取缔亲密约束的等级制度,追求非血缘也可以成为捆绑更紧密的柏拉图关系。
还是得说到电影的内容主题上,什么是自由,其实现实生活里,有很多鲜活的个体与团体在边缘尝试,比如那些空间放映的独立电影,比如努力从国外引进电影的团体,比如一边挣扎一边在尝试传递信息或者坚持创作的个体,比如试图做改变的人,比如那些对可能性抱有期待的人,比如在试图进行抗争寻求真相的人,我觉得类似的声音都是鲜活的,她/他们在关注真实的关于人的声音,最近有看过一个文章讲人类学的就业比例,末尾也有提到,人类为什么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而是我们属于人类。所以我觉得虽然科技进步经济作为shang层jian筑的基础,guo家对立yi识xing态紧张,真相扑朔迷离消费时代人与人的异化显著隔阂明显,但在这些未被完全固定的空间里,依旧有一些在变动的声音,而ge命就属于改变,只要人有改变的意愿,就可以改变世界塑造环境。
然后我本来以为结尾就停在了父女团圆环节,没想到史蒂文·洛克乔还没死,其实他如果死在了追车戏里倒也合理,但为什么导演一定要他死在那个所谓的高层管理里被再次谋杀呢,我觉得也特别具有讽刺意味,属于某种愚昧,自投罗网给杀过自己一次的人,而这两次被杀有什么不同呢,前一次还在说自己爱着黑人女性,是真感情,后面就说自己被反向qiang奸了,在果断抛弃感情卖掉女儿后,还是被无情得杀害,而这次就满足了他,死在了自己所谓的最高理想里,一个高层办公室而已。那如果电影里所谓的保守派的排斥异己的虚伪基督徒的志向就是种族歧视反对移民,那相对的电影里的ge命自由一方则是支持种族大融合与平等。帕菲迪亚在影片前面因为情绪失控误杀黑人同胞,导致一系列ge命失败,也讽刺了前ge命是某种无法成功的混乱的系统,但末尾还是因为帕菲迪亚的一封信,让观众对她有了原谅,和女儿一起原谅了母亲。这里其实我有一个疑问,难道不是you派才是提倡xing自由的一方吗,为什么在影片里成了ji进zuo派,但总之,you派指得是保守,而zuo派是变革,那在具体政策上,可能也分极you极zuo,右|左,这些具体指向可能都不同,总结下来就是,我们国内大部分人还是对yi识xing态并不敏感,但是对于禁言却是很敏感,以及网络发言很敏感。
然后讲到全片很重要的父亲鲍勃这个角色,他虽然在影片前面被描述成一个空喊口号的人,在影片后面也不敢跳车甚至贡献肢体搞笑显得很懦弱,但是他却一直都是一个好父亲,以及内心一直坚定向往着传统的自由与公平,感觉他除了懦弱不敢行动,大部分取向还是和很多人是类似的。影片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酗酒,一事无成,但他却非常焦虑,似乎是被沉重的ge命意志给始终压迫着,当然也是为了塑造被追逐的这个角色的紧张。影片整体都很高效,一直处于高度变化叙事的节奏里,紧凑的同时观众情绪始终被明显的导演存在高度控制着,但是并没有《还有明天》里那种可预知性,后者会让我觉得有很多提前剧透,但这两部电影都会让我感受到明显的导演编排的存在,包括《好东西》和《长安的荔枝》,其实我个人会不喜欢这种感觉。可能这就是类型化叙事导致的结果吧,我还是偏向艺术片喜好,类型化可以很好呈现出社会议题的人物与故事,高度调动观众情绪,加上影院效果会形成统治性很强的感受,但它依旧无法比拟手机生活方式对人的统治,反而我强烈感受到了电影的衰退与落幕,但创作本身与人的抗争是会一直存在的。
最后说到影片的影像部分,我觉得它看起来挺难的,很多技术和经验的部分,如果放在绘画里解释,几乎就是完全隐藏绘画痕迹与绘画过程的一种方式,只精准呈现结果,高度技术化和完成度,说实话我对这种没有特别感兴趣,但是技术框架里本身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去研究而且有意思的。我觉得它的影像上更多还是在呈现某种意外,时间会突然变换,空间与剧情会突然转折,自始至终致力于给观众制造错觉和刺激,依靠最高任务的人物塑造来引导观众走向对结局的好奇,且人物始终围绕母亲去哪了,女儿的结局是什么,这些疑点。整部影片的节奏/拍摄都很好,属于高度符合内容服务于内容,另外音乐辅助了非常多。
其实我也有在考虑,到底什么才是好电影呢,高度技术化的商业片吗,具有文学深度的影像吗,还是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呢?总之它肯定是有一个在纵深上都有延伸方向与价值的。尤其在一个信息量爆炸的环境里,人是需要迅速抓住每一个信息还是要学会去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多思考一定不会是坏事吧。
另外再补充一个点,关于文章的标题,其实我觉得wen定是好事,就像影片的结尾,团圆和平是好事,但生活始终需要变动,需要变革,需要不断的新的东西,所以田园未免成了某种逃避,但在一个信息如此混乱的时代,人如何找到内心的维持稳定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只有内心真正存在这种稳定的信仰,才能更坚定的去革新。ge命之所以无法出现在电视上,是因为ge命来自于行动,而非观赏,起初当我看到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电影时,我是害怕它会变成观赏性质的假ge命,但导演反而干脆做成了喜剧,那也算是对这种观赏电影的某种自嘲,因此最后说ge命并不是电视,也算是化解或者中和了娱乐电影与严肃z治的区别,但你说具有高度统治性的电影能不能改变人的思想呢,某种程度还是可以做到一些控制的,毕竟我们难以逃开,影像这种具有高度真实性的比拟真实世界,甚至会让人觉得世界处于电影中的错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