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陈佩斯电影《戏台》影评观后感

发表于2025-10-31 09:4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陈佩斯电影《戏台》影评观后感——反复横跳的群像剧(含剧透)
和父母一起看了陈佩斯的电影《戏台》。作为90后,陈佩斯是春晚的童年回忆,作品和赵丽蓉、赵本山等一样经典。所以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就想看。电影总讲的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北京一个戏班子被有权有势的人物欺压的故事。小人物在严酷世道下的无奈、困境还有反抗总能让人感动、感慨。所以我看完后觉得好看,但对电影本身带着一丝疑惑。
整部戏让人最受感动的是电影高潮时戏班人的反抗。我感受到的是人对于自己职业的坚守和对所持技艺的自傲。他们像是在说:“我是个戏剧人,要把我的戏唱好,不管大人物如何侮辱它,对我的职业如何不屑。”
但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解读似乎并不是电影原本想要表达的。电影中混进了“老祖宗的戏不能改”“这样做对不起供的神”两点,而这两点都是我很不喜欢的。第二点还可以解释为:所供的娃娃是职业的象征,被大帅搅乱的戏、大帅无视的唱戏人的技术,让班主觉得不得不服从的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这一点通过对不起娃娃这一象征而表现出来。
但我尤其厌恶第一点。现代社会中对很多经典剧情和角色的改编、恶搞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娱乐素材。如果电影是想说不可以改变“祖宗”提供的原有剧情,有点对现代正常的娱乐上纲上线之嫌。况且,不管什么文学作品,不管在什么历史时期,都会或多或少被改编和演绎。这不但无法避免,还反映了改编时的社会氛围。所以,我可以接受戏班子人们因为被军阀侮辱而奋起反抗,但如果是为了守旧,我无法赞同。这种“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可是阻碍国家发展的罪魁祸首之一。阻碍变法,耽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不思改变、落后于工业革命已经发生的时代,正是这样的前奏让封建王朝被列强推开国门,百姓民不聊生。如果这种“祖宗的戏不能改”的守旧迂腐成了电影主题的一部分,反而与电影本身反映百姓疾苦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有人说反对改节目可能是对陈佩斯多年沉寂的隐喻。我就是在春晚上认识的陈佩斯,对他后来为什么不上了也产生过疑虑。听说是拒绝服从有权之人对他作品的控制而被封杀。但我认为,这件事的重点应该是权力对艺术和思想的无端控制。如果电影中被压迫的本身就是糟粕思想,那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陈佩斯遭遇的不合理。所以不管陈佩斯的初衷如何,戏班子人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对于电影的主旨都是非常重要的。把“祖宗”和“神”加进来为班主背书,反而妨碍了这一初衷。
不过,我反感的这些可疑的点也可能只是班主这一个角色的剧情。电影很好的一点是,里面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剧情线和行为动机,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比如,和滑跪的班主和经理相比,凤小桐对军阀的压迫充满拒绝。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大嗓儿对戏的反感。可能是看不起大嗓儿的咖位(对自己咖位的自傲),觉得大嗓儿的技术不行(对艺术有执着),或者对金啸天有特殊的感情。至于对洪大帅霸道行为的反感或对戏的内容的坚持,似乎在改项羽的戏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用朴素的道德观来看,凤老板若是对自己的职业技术有追求,对军阀反抗,那是角色高光。若是对金啸天有情,那是人性。但若是看不起底层人民大嗓儿,那就是角色的缺点了。而这些原因中,到底哪些是电影设计中人物的真实原因,哪些是我作为观众的附会,我从电影的其他细节中没有看出来。
这也是这部电影我认为的最大的缺点:不管是主题,还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都有点反复横跳。似乎是想说这个,又似乎是想表达那个,缺乏可前后印证的线索来让观众有更确定的理解。可能这也是由话剧改编的电影的特点吧。若是群像、现实派的剧,主题和人物可能本身就很复杂,让观众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金啸天对洪大帅的反抗和对戏的坚持完全不知从何说起。这个角色一开始是个好像马上要嘎的瘾君子,后来电影高光部分又显示他的正面形象,让人有点满头问号,无脑燃的感觉。只能说要么电影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失败了,要么就解释为人的复杂和多面性是无意义无主旨的吧。他抽大烟是由于什么无奈的理由或悲惨的过去吗?完全不是。电影里一开始说是因为他的情人离开了他。好像他是个痴情人一样。但思玥的剧情结束后他换叫思玥的名字,表现出他完全不痴情的本性。而且,即使没有思玥的剧情,电影也说了他是有妻子的。去找情人,明显是个渣男。抽大烟是为情所困的解释站不住脚。他成了大烟鬼子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大烟害人,因为他是个角儿,他染上了。但是,这个大烟鬼子成为名角的确是有些技术素养的。表演好,化装快,对其他戏文也了如指掌,而且后来很快就明白了情境,开始学唐山口音,明显有些聪明劲儿。但是他上台真是为了自己的艺术坚持吗?电影也没表现这一点,直接就演他上场表演没改词。如果他真的是尊重艺术的艺术家,为什么晚上上台了,白天还因为大烟起不来床?明明还再次吸了思玥的大烟,本来马上要死了的样子,却突然清醒这一情节也很突兀。不通。
思玥这一角色在网上争议还挺大的。这里提醒一下想带小孩观影的朋友们:电影中有对性行为的(虽然没露点但不怎么隐晦的)描写。所以虽然陈佩斯可能是咱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但如果想带小孩子看(或者和不太接受得了的父母看),还是要考虑一下。我觉得思玥不是反面角色。虽然电影里讽刺了她其实完全不懂戏,也不那么了解她所谓的偶像和爱人金啸天,但我认为,这并不是重点。电影虽然没有直接演出她的背景故事,但电影中她一出场就表现了洪大帅色咪咪地拿她像个玩物一样对待,还有她对洪大帅的反感。并且,这种反感完全无力,不能对她的现实起到任何影响。在军阀无法无天的时代,做洪大帅的六姨太肯定是被逼无奈的选择。综合可以看出,她对金啸天的爱(和鸦片)应该是她痛苦人生中的一种情感寄托。所以,是不是金啸天不要紧。唱得到底好不好也不要紧。只要能给她热烈的情感以作寄托,怎样都好。这种寄托甚至让她最后在洪大帅要掏枪毙人时奋不顾身地把枪拨开,在战火燃到戏台时还站在台前入迷地看着戏。而她是个可怜人。对洪大帅,她只是玩物。洪大帅逃走时并不把她看得多重要。金啸天难道就真会“带她走”吗?从金啸天部分的剧情来看,这个抛弃妻子,一会儿换一个人名叫的渣男也是不可能对思玥有什么真情的。思玥是个悲剧角色,不是负面角色。是电影中不幸被欺压的小人物之一。
接下来再写一写凤小桐。除了像我在前面提到的,他对大嗓儿的拒绝动机有些模糊不清这一点,这个角色的行事几乎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在剧情进行到他不愿和大嗓儿上台共同表演时,他还看着有些矫情。因为那时,似乎只要凑合演一场,所有人就都能活命,什么代价也没有。但他却一再推诿,班主用“不然全戏班都要没命”来逼迫恳求才上台。电影后面,他的行为逻辑越发清晰。他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正面的角色了:专业技术过硬,没抽大烟,没和任何人随意发生性关系,甚至还试图反抗军阀的压迫。在演得正好时被突然打断给赏赐(还是假的——钱抬回大帅府了),洪大帅听不出技术,给外行人乱叫好,还因为自己在项羽这个角色中的投射要改剧本。所以凤小楼在洪大帅面前竟然都说出了拒绝改戏的话。同时,他作为旦角因为行为女性化,还遭受了女性处境下的不公——两个兵对她图谋不轨(她还成功反击),大帅言语轻薄,电影结尾的两个彩蛋更是让他承担了整部电影最大的悲剧情节——因为新攻入的蓝大帅“喜欢男旦”,他最终跳河自尽。不知是再次因为全戏班的命悬于他手而受辱,还是知道未来永远要屈服于无穷无尽的军阀的淫威之下。这时,他前面拒绝和大嗓儿演戏的矫情被深化了:这不是小小地委屈一次就能让全戏班活命,而是无穷无尽的强权控制。也不是仅仅和外行出演,而是还要被“喜欢男旦”的其他大帅欺压。
大嗓儿我认为是个中性人物。大嗓儿是个小老百姓,过自己的日子。爱好听戏,但只能在送包子时听一听,明显没机会正式看过。懂一些戏班行当里的常识。会开心地跟老乡聊天,在老乡似乎行为不慎可能招来祸端时还会上前保护。会被忽悠,美女投怀送抱会稀里糊涂地占个便宜。唱了一次戏有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最后又回去送包子了。这个角色我一开始还以为算是主角,没想到电影后面成了群像戏,他反倒淡出了。电影里没表现出他上台看见老乡成大帅是不是惊讶,这个我觉得说不过去。是漏洞之一吧。除非他太紧张了压根没看见,但是大帅一闹起来怎么也该看见了吧,反倒没他什么戏份了。不通。
大帅因为乡音钦点卖包子的唱霸王这个设定很巧妙。把自己战场上的兄弟没能过江投射到项羽这个角色上也成立。这两点竟然让他除了残酷和好色的掌握权势的军阀变成了一个多面的角色,甚至有点可爱之处。但军阀终究是军阀。
班主和经理二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面对八爷和军阀是只能任人宰割的小人物,但面对大嗓儿反而是上层阶级。掌握话术,一顿忽悠。(军阀>班主经理>大嗓儿,但大嗓儿却能呵斥军阀的地位循环也很有意思。)面对戏班子,他们肩上担着责任。就像前面说的,班主有些老艺人的迂腐,但也因此在高光时刻中占了一席之地。经理是个比较清晰的小角色,除了滑跪,就是担心营业收入。
其他的清晰小角色还有溜须拍马,谁当权巴结谁的处长(陈佩斯儿子饰演的)。练功练到入戏的戏班子小演员。照片出镜、喜欢男旦的蓝大帅(徐志胜演的,脱口秀演员实火啊。网上说他让电影免费用这个照片,没收费😂)。
如果这部电影是讲小人物的艰难、反抗压迫、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技术的骄傲,我很感动。但是电影讲得并不清楚。很多影评在说是艺术的纯粹和坚持。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我并不认同。或许陈佩斯或很多他们行当、圈子里的人会对“传统”、“行业规矩”、“祖宗”有滤镜,但作为新时代的人,我并没有。或者认为即使有可取之处,也有很多糟粕要去。所谓的真假霸王和真假虞姬,我觉得也不实:“真”霸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霸业,甚至是个大烟鬼子。“假”霸王、“假”虞姬也并非可鄙之人,只是个可怜之人或平常之人罢了。只有“真”虞姬,真的在展现高光后自刎。
这部有话剧风格的群像电影,可能导致了主题和人物特质的模糊、零散。但同时也让电影更复杂,更真实,给了观众很大的解读空间,反而脱离了制作方的束缚。
比如,这部电影是“老登电影”吗?大致上肯定是的。全篇只有一个女性角色(思玥),还疑似负面角色,而且全篇她的剧情都围绕着和男人的关系。性别平等的贝氏测试法里的三条(至少有两名有名字的女性角色;两者之间存在对话;对话主题不涉及男性),《戏台》是一条也过不了。思玥只作为“女人”,而非“人”出现。但我认为,她巨大的荒诞的缺点,反而把她变成了一个人:她不是在爱金啸天,也不是爱霸王。她是在为了自己的人生争取一些东西。她没有爱,想要爱。她小时候就和戏结缘,也继续试图在戏里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行为与说法的不一致,反而反映了她并不是为了男人,而是为了自己。只不过在一个悲剧时代,她也只能有悲剧的人生。没能有其他的追求和成就。电影里看似有另一个女性角色,但他并不是真的女性角色——凤小楼。然而,老登电影让女性角色承担牺牲和悲剧元素,这里让他承担了。除了一直作为女性被人觊觎和骚扰,最后更是作为女性被牺牲生命。他被放进了女性的处境下,被迫成为了一个女性角色。体现的是女性的困境。我甚至认为,在这部没有明确第一第二主角的电影中,他应当算是主角之一。然而,在电影海报中(如题图),凤小桐并没有占到很大版面。这也让我觉得有点不通。
前面我写的很多大概不是电影的意图,但是我认为这些解读更为合理。而电影本身的意图虽然反复横跳,但其角色的复杂多面,让观众自身的解读成为可能。所以,我认为《戏台》虽然不是成功清晰地表达某种强烈主旨的那种典型好片,但它是一部更为复杂、更为有特色的片子。剧情和表现手法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不是烂片。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毕正明的证明》影评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