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影评观后感
在动笔写观后感之前,有人劝我匿掉粉丝身份,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读者信服。我倒是觉得无所谓,谁没几个欣赏的明星呢?何况作为一个有一定思辨能力的成年人,在分析电影的质量方面还是有自己的坚持的。“我觉得好看,我看的场爆满,有的人都是从家里搬凳子来的,从头笑到尾全场爆笑。有的笑到抽风,有的笑出心脏病,陆陆续续有人被救护车接走。出场大家都说好看,我觉得这就是好电影。我不是谁的粉,我是路人”这种影评应该没人有兴趣阅读吧?
所以我最初关注《唐人街探案》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是电影女主佟丽娅的粉丝。我写的影评有多少粉丝滤镜,请看完后自行斟酌。至少从正常人的思维模式来说,我是没兴趣为了一部不那么好看的片子写个几千字影评的,贴我钱都不干。
在听说陈思诚筹备的第二部电影是喜剧题材的时候,我不是很乐观。经过电视剧和电影两版《北京爱情故事》,我认为他对都市爱情题材是比较拿手的,但喜剧这个东西,入行门槛低,让人叫好却难。
我素来笑点比较高,看时下流行的情景喜剧、搞笑类网剧、喜剧电影基本无感。特别是在电影院里,往往周围人哈哈大笑,我昏昏欲睡,迷之尴尬。喜剧类作品里我最反感的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照搬网络段子。已经熟知了各类网络段子的我,你提上半句我能接下半句,这种东西微博上哈哈一下就够了,还特特地搬到影视作品上,除了暴露编剧的无能以外毫无意义。我花钱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网络段子拼凑的。
2.用“三俗”笑料强挠人脚底板。喜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发笑,但对于明明没什么制造笑点的能力,强行用低俗、庸俗、媚俗的玩意儿去挠人脚底板的行为,我只能说既无耻又无聊。
3.把歧视当幽默。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里的“把歧视当幽默”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外貌歧视……拿歧视作梗,以博观众一笑的行为,在喜剧类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这样的作品,不配让人欣赏和尊重。
所以回过来说,陈思诚这个靠拍都市爱情起家的新导演,要挑战喜剧,还是原创,我肯定是有疑虑的。直到最早的一批路演评论出来,好家伙,零差评,我还是对影片的真实质量抱有怀疑。毕竟我是一个看《速度与激情7》都能看到睡着的、口味不那么大众化的人。在2015年12月23日的无锡路演结束后,我终于放下心来,也可以问心无愧地对本篇影评的读者说:吃我这个《唐人街探案》的安利,没错。当然,这部电影虽然没有让我失望,但和我此前对它的一些理解还是有出入的。
写推理剧本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底。虽然不是狂热的推理小说爱好者,我觉得《唐人街探案》的剧情编写得还是丰满、靠谱的。编剧智商在线,同时也没低估观众智商。
《唐人街探案》的确担得起“很本格”的评价。整个案件就是一件“密室杀人案”“不可思议犯罪”,所有的不利证据全部指向了唐仁。为了洗脱嫌疑,唐仁和秦风得在3天内查出真凶,找回失落的黄金。唐秦二人组成的唐人街侦探二人传,和观众一样,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至于观众和主角有没有拿到同样数量的线索,这一点,我认为受电影的呈现方式以及时间限制,观众和主角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在电影的表达能力之内,观众跟着影片的节奏走下去,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从而具备推理出真凶的可行性。唐秦组合去警察局查监控、调查可疑地点时,不断挖掘出新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观众就有能力去解开谜底。
当然了,头次看电影的观众,可能大部分不会去做过于深入的推理:为什么唐仁会成为嫌疑犯?到底谁是凶手?凶手用什么方式作案?失窃的金子在哪里?等看完电影回头细想,确实剧情和镜头中隐藏了不少线索,值得回味。
总之这部《唐人街探案》,便是将满满的搞笑娱乐和逻辑严谨,内核坚实的侦探推理完美结合的诚意之作。让人在欢乐中消耗灰色脑细胞,在情节发展中感受真情实意,在犯罪的阴影下思考善与恶的辩证关系。非常搞笑,非常精彩,非常值得一看!
片尾也看出要续拍第二部的意愿,现在的愿望就是陈导酷爱去写剧本!酷爱出第二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