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上海银行博物馆观后感

发表于2020-12-08 09:3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上海银行博物馆观后感



在英格兰银行博物馆的中央天井栽种着一棵中国桑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棵桑树居然与世界最早的纸币——宋代“交子”有关,因为制作“交子”的原材料正是桑树皮。英格兰银行博物馆以这种方式纪念这段金融历史。1998年,时任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姜建清站在这棵桑树前感慨万分,西方对待金融史的态度让他震撼。姜建清以一个银行家的眼光、智慧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建立中国的银行博物馆的设想。

民间瑰宝遍采撷

桑树的“蝴蝶效应”很快就传导到黄沂海(现上海银行博物馆执行馆长)这里。1998年6月,上海银行博物馆开始筹办,黄沂海参与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发起“银行文化寻根”活动,抢救和搜集金融文化遗产。一时间,工商银行全员行动,参与到一场回顾历史、触摸历史、呼唤历史、再现历史的“群众战争”之中。黄沂海回忆:“活动得到的热烈反响出乎意料,许多退休的老员工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一个工作证、一张老照片、一个尘封的线索,都给筹建组巨大的鼓励,那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一次,工行某支行搬迁清场,工作人员给筹建组打电话,请他们派人前去查看是否有有价值的“宝贝”。筹建组从杂物堆里翻到一个布袋,里面装有97枚雕刻精细的牛角图章,分别是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一些钱庄、当铺和保险公司的业务章,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一发现令筹建组欣喜无比,他们愈加意识到正在从事的不仅是一项普通的文化工作,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为博物馆寻宝的过程漫长而曲折却又充满惊喜。馆藏的全世界仅存的机械记账机就是从工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淘出来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银行记账都采用手工操作,上海的一些大银行为了满足业务量激增的需求,引进了机械记账机,其既有记账功能,又有计算功能,并附带英文打字机,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馆藏的这台“国民”牌机械记账机是美国NCR公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品,该公司上海办事处闻讯后,专门派人去银行博物馆查看。他们极为惊叹,即便是NCR公司也没有留存这款产品,他们有的只是档案资料。美国NCR公司总部为此特意发来一张30年代的美国职业女性操作“国民”牌机械记账机的照片送给博物馆留作纪念。


老楼为解放前上海律师公会所在地。银行博物馆搬来之前,它是工商银行的复兴中路支行,一年吸纳100多亿元的存款,利润达2亿元。2016年,工商银行下定决心整体腾出,让它成为银行博物馆3万多件宝贝的新家,常年展出5000多件。



“大明通行宝钞”大过一张A4纸

上海银行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另一个名字叫金融博物馆,最初位于工行在浦东的大楼内。它声名远播,是全国第一家金融行业博物馆。海内外游客和同业想了解上海金融历史的,都会自己找上门来,1小时访百年路。每周二、四、六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在上海的行业博物馆里是个不小的数字。银行博物馆门口,巧遇几十人的学生参观团,一问,他们来自香港。



钱庄水牌记录交易往来和银钱比价

在上海建银行博物馆的想法,于1998年开始实施。现任馆长黄沂海讲述了博物馆由来的故事,感叹道:“还好及时收集抢救了那么多独一无二的老物件,使它们免于被当成废铜烂铁而散失的命运。再晚一点建银行博物馆,保存历史的难度就大了。”

已卸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姜建清,1998年时任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在海外考察时,姜建清见过为数不少的银行博物馆和展示馆,他深有触动,觉得应该肩负起一份历史的责任。1998年6月,工行决定筹建银行博物馆,在行业内率先展开保护和抢救金融文物的行动,继往开来传承金融文化,激励奉公敬业、励精图治的精神。



银行工作证

上下一心,一场全行员工参与的“历史保卫战”打响了。仓库里的印章凭证等旧物,因装修即将废弃的橱柜和铁门,工行基层员工都会长个心眼,问问银行博物馆是否需要,还真收到了大量的宝贝。许多白发苍苍的离退休干部热心献计献策,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即使有些珍贵的史料丢失了,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寻找它。”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观后感2000字
  • 下一篇:《为了和平》党员教师观后感汇总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