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音乐剧《赵氏孤儿》观后感

发表于2022-10-19 09:25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音乐剧《赵氏孤儿》观后感

(好听吧,但我愿称这首歌为“诈骗”之歌)

观剧场次:1015(周六午场)珠海


(480价位,二层中间视野)

先说结论:观剧体验很差,非常差;个人认为这部剧总体上是难看的,音乐是难听的,歌词是糊弄人的,台词是拼凑的,舞美音效是无功无过的,整体是怪异的(贬义),看完之后,我是想喊退票的,并且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去剧院/剧场观看徐俊导演的任何戏,甚至看到这个制作团队绝对会避雷并大喊一声:妖魔鬼怪,全给我退退退!
我承认,在去看这部剧之前,我有赌的成分,毕竟放出来的原声音乐专辑里面,《飞龙睡在瓦片上》、《指日可待》和《生命光芒》都还算好听,也有问过看过这部剧的朋友,基本观点是“剧情虽然一般,但是徐均朔和朱梓溶唱的不错,可以一看”(我没想到,这已经是几乎全部的优点),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觉得它不好看的评论(很少),但是秉着没有看过没有发言权的基本原则,我还是去看了,毕竟,自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上都把它推为“国内原创音乐剧之光”、“国产音乐剧top1”了,毕竟,官方都标榜自己是“口碑炸裂的高分之作”、“悲剧美学巅峰呈现”了……结果,自己在剧开场后的不到20分钟就已经感觉困了,但是这部剧居然长达3小时,我还买了两张票请了朋友陪我一起看(心疼我的朋友第一次音乐剧体验就这么差),在剧院里我除了后悔之外,更多的是生气。
接下来,我将围绕剧情(剧本)、音乐、填词、演员、舞美、现场气氛六个方面表达我的个人感受,并对音乐剧改编及导演徐俊,中文译者金圣华、彭镜禧,作曲及音乐总监金培达,作词梁芒,演员郑棋元、薛佳凝等主创团队成员和现场粉丝观众进行一定程度的、带有个人情绪的吐槽。


1.剧情一团乱麻,改编得还不如原著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现当代经历了很多版本的改写,我在考研的时候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有看到对各家的对比和区分。下面我把部分段落摘出来,以便我们更好地思考,改编的意义是什么。
“林兆华版《赵氏孤儿》解构了原著中忠奸对立的主题和程婴舍子救孤的大义,使人物置身于为了争夺自身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当中,以孤儿否认自我身份(拒绝承认历史)放弃复仇告终。有的评论者指出,林版的改编,孤儿“实在不像春秋时代的赵氏后人,倒更像是我们的当代兄弟,俨然一位世故老到的现代‘智者’”,他把我们“民族闪光的文化品格(一诺千金、士可杀不可辱等)曾清晰地镌刻在《赵氏孤儿》中,它们展示着中华先人未染沉渣、至真至纯的精神原型的这面镜子给打碎了”。的确,林版的改编取消了原著中的忠、义,他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处境下所做出的选择,这个“现实处境”即是孤儿在当下的处境,剧作中孤儿否认历史,拒绝复仇就是一种我们当代人对待历史态度的隐喻。

田版《赵氏孤儿》的改编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取消了忠奸对立,把故事背景直接放置到《春秋》《左传》所记录的“庄姬之谗”“赵盾弑君”的历史情境中,这样一来,赵家原非忠臣,庄姬与叔父通奸致使孤儿身份不明,不仅打破了元剧中所建构的忠奸对立的二元格局,而且取消了在传统儒家伦理上孤儿复仇的必然性。剧作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德主题—即程婴救孤所表现出的“诚信”。田版中所表现出的赵盾弑君、庄姬通奸是对“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的一个隐喻,而剧作所提出的“诚信”主题,则是对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的病灶投下的一剂良药。

韩国版、RSC版与国内地方戏的改编,虽然都侧重于为传统戏曲作品进行重新阐释,赋予现代意义,但具体做法却有很大不同,体现为:国外改编注重体现个体意识,地方戏改编更注重构建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合理化。

韩国高宣雄版《赵氏孤儿:复仇的种子》在改编的过程中更侧重基于韩国近代的历史背景,借助改编重新审视程婴舍子、孤儿复仇的历史并对其进行现代反思。在高宣雄版中,程妻因反对程婴舍子而自杀,这一举动一方面代表了程妻个体意识觉醒;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格平等的诉求,体现出了强烈的个体意识。

RSC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的改写,在保留原著题旨和情节的基础上,赋予了程婴和孤儿鲜活的个体意识,这种个体意识的注入不仅使剧作在传统伦理与现代意识之间产生了碰撞与张力而且使戏剧人物内心生出了裂隙(一边是传统伦理一边是个体意识)。RSC版的改写并没有用现代撕裂传统,而是建立了一道沟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地方戏的改编,在保留原著主题和主线情节的基础上,都对传统伦理进行了提纯,豫剧中的“义”、越剧中的“仁”、汉剧中的“慈”皆是传统伦理的现代化提炼。地方戏的提纯,一方面对传统伦理进行了现代化阐释,从而促进了当下对传统戏曲经典作品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通过改编重构了传统在当下的合理性,有效地传递了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21 世纪《赵氏孤儿》在国内外各种不同形式的改编,虽然改编者在立场、观念、文化、思想上有巨大差别,作品呈现形式各异,观众也对改编作品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赵氏孤儿》作为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其所进行的现代化改编,为我国传统戏曲经典作品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部剧的改编其实都是一种再创造,它必须是有一个核心出发点的,但是这部音乐剧虽然改编的是RSC版本的话剧,但是在核心表达上并未达到原话剧改编那般直抵人心,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改的故事还不如原著”。原著故事基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譬如“忠君”、“道义”,又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你说这些思想过时吗?它在当代社会现实中又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已然成为一种自身不曾发觉的“潜意识”,它可能在当下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我们在看传统戏时并不会以现代的价值观体系去评判剧中人物的选择与牺牲,反而会得到更多的思考。但是这部音乐剧完全失去了原著的背景铺垫,完全摒弃了讲述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文化根脉在中国的故事。

增加的程子灵魂像是舞台上的“多余人”,他更多的时候没有一句台词,只是旁观,可能就是为了让观众感知到他的存在,但是他也的确让我无法沉浸到有他在的场景,打碎了我的沉浸式体验,也破坏了戏剧的完整性。整体人物是脸谱化的,前面冗长的情节叙事完全没有对塑造人物有所帮助,导致后半程高潮段落短促而又无力,缺少悲剧的震撼,也失去原话剧中所要呈现的传统伦理与个体意识的碰撞所带来的戏剧张力,而更像是卸了力的软鞭,不疼不痒地落在剧院的观众身上,至少我的感觉是——“啊,就这?”。

剧情糟糕,编剧或者说中文译者有很大的责任,台词为什么可以如此不伦不类?要么大段文言文,要么大段大白话,要么大白话里夹带文言文,感觉机翻都不至于这么离谱。在文本上看着都很别扭,你要演员把台词念出来,怎么做到感情充沛,怎么能够让观众相信整个故事。如果主创都不真诚,又凭什么让我们甘心掏钱买票。

同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本土的原创音乐剧,还要改编一个国外改编的中国本土的故事,这么套来套去买版权不嫌花钱不嫌累吗?意义何在?如果真的是买了版权,改编自RSC的版本,那为什么又标榜自己是“原创音乐剧”,我不理解。


2.音乐上,一堆难听的夹缝中有几首好听的

我可以很直接地说,当天下午的演出,剧里除了《飞龙睡在瓦片上》、《指日可待》和几首没填词的背景音乐好听之外,其他的全都不好听。要么就是有一段旋律间歇好听,然后又开始难听,或者是好听几秒又难听……但是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部剧的音乐总监金先生,你是真的觉得这些音乐在听感上悦耳吗?协音律吗?可歌吗?真的觉得整个编曲和旋律走向适合这部音乐剧吗?你要是觉得适合,那我作为观众想说的是,我认为它们不适合。我认为它们不够好听。我认为它们不是成熟的音乐作品。这部剧甚至出了剧院,最让人有印象的歌还是返场歌曲《生命光芒》。

此外,我和朋友一致的看法是,这部剧的商业气息太重了,音乐完全可以用“粗制”来形容,我不反对商业化的戏剧,但是是不是在给我们醋的时候,至少能端上一盘包好了、煮好的饺子,不然单给我醋还让我给饺子的钱算什么意思。



3.填词大部分敷衍别扭,拗口不押韵

我是个很注重歌词的人,但是填词让我在剧院里痛不欲生,如坐针毡,我再度出现了“不明白”、“不理解”的心态。为什么一个纯中国本土的故事,只是去国外改编了一个轮回(镀了个金),回到中国之后,词都失去了中国味道,字与字之间仿佛刚刚组装上的一样,填词的人没考虑到谱曲的,也没考虑到唱歌的,甚至都没考虑观众的耳朵,我真的,很想说,要不要把笔给我吧,我虽然没填过词,但我至少还懂押韵,还能写人话。真的,我行,让我上吧。



4.演员水平有高有低

演员之中,有让人大跌眼镜的,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首先,我并不是任何一个演员的粉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剧观众,没看过几部音乐剧的那种。我在看完这个现场后,我只是觉得音乐剧观众对国内的音乐剧、音乐剧演员的宽容度真高(此处疯狂认同吴彼老师采访时提到的中国音乐剧现状)。首先是郑棋元,没粉丝吹捧的那么厉害,气虚,唱的部分有好几次被麦克风吞掉,我对着字幕屏都听不清他唱了什么。但是这么说呢,演戏还是很有信念感的,全程弓着腰,是有努力想要演好这个角色的,但是鉴于剧本实在不怎么样,我只能说,演员演成这样也有尽力在救了。

但是,薛佳凝的演技让我很难忍受,唱的部分跑调是经常,台词的部分也经常口胡,甚至断句都很奇怪,别人是有断句,她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每次听她说台词都感觉这句话好像结束了,但是好像又没有结束。总之,就是,还是再多练练吧。

朱梓溶、何亮辰和徐均朔这三位是让我觉得还不错的演员,特别是前两位,感情投入、唱词和台词都发挥地很好,徐均朔是这把音色太好听了,音准和要咬字也很有特色的(褒义),就是他的歌是真的难听(指曲调)。



5.舞美朴素,灯光豪气看得出有精心设计过

舞台区就只有石头门、石头、一个可移动的滑轨台。其他的场景都要靠灯光配合,好看的,二楼适合看灯光。满意点头,表示认可。舞台道具怎么说呢?极简之中透着一丝廉价,但是灯光又让它看起来很贵,就可能是极致的互补吧。

服装,是和舞台搭配的,极简可以理解。但是,真的都不算好看。造型,二楼看不到,我没有话语权。



6.现场气氛:粉丝快乐party,普通观众仿佛透明

下午场很多小女生,看剧过程总是向前倾,可能是为了看字幕,或者为了看清舞台上的演员,总是挡到我,导致我有一半的时间在调整我自己的位置,在缝隙中看舞台(虽然我已经放弃了从这部剧获得快乐),非常烦人。最离谱的是,返场演员唱歌的时候,前面好多人都站起来蹦蹦跳跳,就这么跳了一整首歌……我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如果这是被允许的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那么我是不是下次看到不好看的剧时可以在返场的时候,站起来大喊“烂剧!退钱!”。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制作并不成熟的商业音乐剧,一部让我只想吐槽的剧,一部以夸大的宣发和粉丝滤镜下的好评堆砌而成的剧。我不希望有人像我一样进了剧院才发现自己被原声碟骗进剧院,被当做韭菜让人割来割去。我不希望观众太宽容,让创作者忘记创作的初衷,忘记音乐剧的基本……这些主创人员难道不清楚这个成品是糟糕的吗?我相信他们比谁都清楚,但是为什么票价还这么高,票版还定得那么不合理?也许是因为国内音乐剧水平普遍都不高,也许是因为国外剧进不来,也许是他们仗着有流量/明星演员可以拉动售票……有很多也许,但是,真的不能再这么放任下去了……用创作者的真诚和能力换观众的“买单”和称赞吧。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遇鉴文明》观后感分享
  •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