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最后的最初的》观后感
我坐在我的岗位上,再次听到抢救室里,心脏复苏仪“噗噗噗”的声音,默默祈祷,愿您安好。
此情此景,回想起前两天看的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最初的》,思绪万千。
片名有意思,导演为什么会把最后的放在前面,把最初的放在后面。我理解是生命的终点即是起点。以这种方式去面对死亡,这个很多人避而不谈的话题,是不是更有希望,更能安抚我们的恐惧,更能珍惜当下的一切。
影片如流水般,慢慢拉开临终陪伴这件公益事业的一副副画面,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仿佛走过了一生。
每个主人公的故事,都点亮了我内心深处与妈妈的离别时留下的遗憾,留下的不甘,治愈了我内心深处的悲伤。
看到每个在医院病榻上被疾病折磨的痛不欲生的生命,一种发自深处的悲凉涌上心头。
三年多都在医院的陈伯,握着义工的手,“你的手好凉啊,多穿点衣服啊”“我每天要输好几斤的液体”“不想拖累孩子们。” 因为受不了疼痛的折磨,割腕自杀,事后轻松自如的跟义工开玩笑“不疼不疼,一定都不疼”。陈伯是一个不停输出温暖的人,在自己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还在不忘安慰义工。这么温暖的生命,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看到了自己日常的冷漠,其实也许他们需要的不多,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抚摸就足够。
带着阿尔茨海默症妈妈的义工小伙,在做爱与陪伴的过程中,把思维不清晰的妈妈带上了另外一种生命状态。
一位婆婆的话,充满智慧,“天塌下来当被盖”,这是把生活的苦难当成了修行。
徐阿姨七十多岁,在做义工的过程中,看清楚了幸福生活的真相,所有和谐的关系,原点都在夫妻和睦上,叔叔在即将走到尽头时,又和阿姨找到了初恋的感觉。这才是最美夫妻关系的诠释。
最感动的是徐阿姨在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日不多时,开了一场人生告别会,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我却从徐阿姨脸上看到了,即将回去的从容,最不舍的是陪伴的家人和朋友们,每一位家人送上的祝福,让我想到如果有一天我也要去那个地方,我的告别是什么样的?所以看看旁边人,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吧,能相互陪伴着走哪怕是一小段,多好。
以终为始,以己渡人。志愿者与被陪伴的每一位,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相互救赎,相互支持,相互奔赴的这种最本真的情感,让这个世间不再冰冷,让爱与陪伴成为人与人最简单的相处方式。
沉思许久,写下这篇观后感,肩膀突然沉了一下,有种从内心升起的使命感,给了我无形的力量,那些在病床上的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容一幕一幕浮现在我脑海,想到我做了九年的健康事业,虽披荆斩棘,但绝不能忘记初心,华斯博士愿景,“成为全世界最健康的大家庭”,力量微小,但必竭尽全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善终,没有痛苦的走向新世界。
抢救还在继续,听着患者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唯有祝福,愿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