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话剧《张居正》观后感
北京人艺2023至2024的跨年大戏《张居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由小说作者熊召政担任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和闫锐担任导演。
我自话剧首演宣传起便关注,在十一月初买下2024年1月7日的票,在大学图书馆里借了一套原著,整整四本厚厚的砖头书,他们陪着我从美国回北京,从北京回老家,从老家回北京。我终于在观剧日前夜仔细看完了全文,有些猜测会做进话剧中的桥段更是仔细看了三五遍。把四卷150余万字的小说凝练到两个半小时,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戏剧冲突,着实不好把控。
我满怀期待但也忧心忡忡地去观剧。话剧是平庸的,感觉有点对不起题材和原著,但是因为了解改编难度,预料到了这个情况,并不过于意外和失望。
碰巧的是两周前看到《张居正》2024.6.11-23的新一轮演出售票预告,便打定主意组织一下当时写的观后感并分享出来。前三篇张居正的政治身份和功绩介绍也可以当作观剧前的补充材料。
剧情设计
全剧以公元1572年张居正一出任内阁首辅即面临朝廷财政崩溃的困境为开场,选取了他从胡椒苏木折俸开始,顶住朝廷内外重重压力,推行了子粒田征税、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损害了众多朝廷官员、王公贵族的利益塑造了辅佐万历皇帝十年首辅张居正的改革家形象。关于张居正政治身份和功绩,详情参见张居正特辑的人物,吏治与经济、水利漕运国防外交三篇。
世间虽然已无张居正,但改革的主题永不过时。正如剧中巧妙地以“抖空竹”来诠释“治国之道”:不管是抖空竹还是治国与改革,都要手、眼、心并用,都要有力道,有手腕,懂平衡;而最重要的,是要握好手中的“竿”与“丝线”。而这部重传统、有新意的《张居正》,也以不俗的格局和精湛的技艺,在戏剧舞台上将守正创新的“空竹”抖得大气漂亮,余韵不绝。这个亮点一原著中的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元素(为体现张居正的帝师形象仁慈一面的赠万历皇帝空竹为礼)为基底,高效凝炼了张居正对小朱翊钧的帝王术的教导。
为了更好地巩固自身地位,张居正利用“胡椒苏木折俸”举措,联合太监冯保,清洗了一批反对自己的前任首辅高拱的亲信,也打压了一些不愿迎合自己的能臣。十年中,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也得益于皇帝年幼、前任失宠、朝政不稳,李太后急于依赖张居正辅佐,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相权代行皇权,必然导致君权与臣权的失衡。特别是张居正作为李太后委以重任辅佐皇帝的老师,其以“我非相,乃摄也”自居,对幼年朱翊钧的严厉管教,给万历皇帝留下了心理阴影。正如少年朱翊钧所言:先生,朕恨你,恨你的一言九鼎,怕你的事无巨细,想你的事必躬亲。对亲生儿子的过度管教都会招来行为的叛逆,更何况是君与臣。“功高震主,侵夺皇权”的罪责,早晚降临。
本剧演绎了改革带来的社会、家庭矛盾冲突,改革家面临的生死冲击,虚实两线并行,一条讲张居正担任首辅之后举步维艰地开展各项改革,与各方势力斡旋;另一条讲述张居正魂游太虚,灵魂在奔赴黄泉的路上与和他改革相关的众生魂魄对话。
舞台呈现
在舞台呈现方面,《张居正》话剧采用了创新的手法,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戏剧空间。舞台上的八根朱红色金柱和三把龙椅,不仅渲染出紫禁城乾清宫的庄严气氛,也象征着皇权的三角之争。这些元素的不断移动,巧妙地实现了阳间与阴间场景的转换,打破了传统历史剧线性叙事的框架,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剧中的阴阳并线和时空交错是一大亮点,它通过阳间张居正的重大改革事件与阴间再逢重要人物的延伸叙事并行,以及官场对话与内心独白的互补,提供了历史的不同侧面。这种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剧情,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舞台上的细节设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红色立柱烘托出的庄严肃穆,黄泉路上的流转烟雾,以及服装的贵重大气,都成功地将明式审美具象化,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个舞台与故事融为一体。
精美的多媒体数字影像也增强了跨越时空的纵深感,展现了大明王朝在光阴流转中经历的盛衰起伏。帝王威仪的恢弘圆柱背后,竟满是裂痕与腐洞,象征着权力的脆弱与历史的沧桑。
而堪称"明朝时装秀"的锦衣华服,兼具传统与时尚,饱满丰富的色彩在灯光下流光溢彩,配合着演员们有血有肉的生动表演,凸显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整场演出不闭幕换景,舞台随着场景的变化,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如行云流水般在虚与实、明与暗、阴与阳之间"丝滑"转换,打破了真实与想象的边界。
舞台视觉融合了东方古典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表达,以极简而流畅的灵动风格,营造出极具诗意和想象的戏剧空间。多媒体影像的大量运用,让舞台显得空旷通透,抽象地表达了皇权的威严、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无限。灵感来自故宫大殿的红色立柱,象征权力的龙椅,以及能够反射出柱子倒影的金砖地面,共同构建起整个表演空间。
人物塑造
张居正,这位明朝的改革家,其形象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他既是忠孝节义的儒家士大夫,也是为了挽救大明王朝而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的政治家。在政治生涯中,他所面临的选择无疑充满了内心的煎熬。尽管困难重重,张居正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同时扮演着既是老师又是臣子的双重角色,其政治生涯中赞誉与批评并存。
历史学家梁启超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王安石等并列为历史上的六大政治家之一,而钱穆则批评张居正揽权过多,是权臣也是奸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对张居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看法。熊召政在剧本中虽然展现了张居正的多个侧面,但总体上还是将他塑造为一个忠诚的臣子。张居正的形象在剧中显得格外光辉,尽管独白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的复杂性,留下了一些遗憾。
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后,随着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成长,权力开始向皇帝倾斜。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最终被推翻,他死后,个人荣誉和家庭成员也遭到了清算。这反映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周期律。崇祯帝为张居正平反,这不仅是对张居正改革业绩的重新评价,也是对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时期的一次反思。
万历皇帝的形象则显得更为复杂。他的童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被迫扮演君王的角色,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张居正既有依赖也有怨恨,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剧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整部剧作通过展现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等人物的鲜活血肉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情节,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君权与臣权的相互作用。剧中人物在阳间与阴间的对话表达了改革给宫廷江湖、社会大小人物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历代改革的艰辛。张居正的形象因此而更加丰满,令人难忘。
尽管全剧展示了张居正忠诚与担当的形象,贯穿始终的是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但舞台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略显不足,导致观后感觉戏剧情节有些平淡,人物形象略显单一。冯远征的演绎突出了张居正的精明强干和鞠躬尽瘁,但对于他的老谋深算和复杂内心则着墨不多,仅体现了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原著张居正人物矛盾有有魅力的形象的九牛一毛。这也许是因为两个多小时的舞台剧难以完全承载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更深入地挖掘张居正和朱翊钧等人物的多面性,增加情节的冲突,剧目内容将更加丰富和深刻。
结语
世间虽已无张居正,但他的改革故事从未中断。正如人们所熟知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表达的悲壮与激昂,紧接着的“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则展现了沉吟与愤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张居正的故事和改革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