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进现实
新创京剧《张謇》的观后感
这次去看京剧《张謇》一是冲着杜喆、高飞、董源等几位主演,二是到家门口来演出了,看着方便。作为一个习惯看“一桌二椅”传统戏的我来说,对新编创的京剧不是很感冒,事实也似乎证明新编创的剧目真正成功的不多,但这出《张謇》却给了我一些惊喜。所有演职人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没有因为是在县级市的表演而不卖力气,没有失去对舞台的敬畏。这里不一一夸赞,我只想说一说我看完整出戏的观感和思考。
帷幕拉开,一个踌躇满志的书生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京剧《张謇》以其独特的艺术张力,将一个世纪前的实业救国梦搬上舞台,却在不经意间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当张謇的乌托邦理想在舞台上绽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图谱。
一、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谱
张謇的形象在京剧舞台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的状元及第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人生征程的开始。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他像一个执着的追梦人,在南通的土地上描绘着现代化蓝图。剧场里,他那铿锵有力的唱腔,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但理想主义的光环下,现实的荆棘从未消失。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遭遇的重重困境,在舞台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这些难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这个理想主义者的肩头。京剧特有的程式化表演,将这些困境转化为极具张力的舞台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历史质感。
张謇的困境在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理想主义似乎成了一个奢侈品。但张謇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也许才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京剧《张謇》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将传统程式与现代叙事完美融合。传统京剧的表演方式,配以简洁干净适度的舞美呈现和调度,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京剧传统乐队与合成器、管弦乐配器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听觉张力。“五音连弹”是对南派京剧独有特色的继承和发展。生、旦、净、丑各行当的程式化特色转化为不同的“阶级话语”,让京剧传统的程式化表演焕发现实批判力量。
这种艺术上的突破,让传统戏曲的虚拟性与工业生产的具象性、封建官僚体制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在京剧舞台上碰撞出了诗意的火花,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交融,让历史回响与当代思考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真正有生命力的传统,永远在突破自我的路上。那些被重新编码的戏曲基因,正在搭建通向未来的文化桥梁,让百年回响与当代心跳共振出新的文化记忆。我想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实验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是不是也对应着张謇教育理念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内核?
三、乌托邦的当代回响
张謇的南通实验,在舞台上被演绎成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乌托邦。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个乌托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舞台上,张謇与工人、棉户的互动场景,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基层的深刻理解。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张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坐标。他的实践告诉我们,理想主义不是空想,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张謇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在舞台上生动展现,在剧场里得到了新的诠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进步,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种提升,正是来自于像张謇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不懈追求。
当大幕缓缓拉上,张謇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留下的精神印记,却深深镌刻在每个观众的心中。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理想主义的光芒。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身影,因为正是他们,照亮了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