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分》观后感
观影会设在羊城同创汇的一个大房间,大家通过微信群报名参加活动。这部80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一对在广州打工20年的夫妻和他们两个孩子的故事。由于没有本地户口,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儿子很难考上公立高中,而留守在外婆家的小儿子也无法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为了一家团圆,夫妻二人通过各种努力争取积分入户,获得广州户口。
先说说纪录片本体吧。
夫妻俩的孩子,大儿子叫满山,小儿子叫雨溪——真是好名字呀。满山是个特别机智聪明的初中生,面对爸爸的说教,他总能精准回击。我的孩子看得很开心,觉得荧幕上的这位大哥哥怼爸爸怼得特别过瘾,我也对这位爸爸的无奈无助感同身受。满山的爸爸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虽然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听不进去,但为人父母还是要讲——我觉得自己讲不出比他更漂亮的道理。父子俩会一起做家务、玩游戏,面对分歧能保持克制、互相体谅,一家人总是说说笑笑。妈妈则总是温柔地看着父子俩,沉默不语。我觉得,他们的亲子关系非常健康,这似乎是一件挺难得的事。
青草社多次出现在影片场景中,这是一个公益组织,他们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规划学业。满山的房间里有一张海报,海报上的人就是他自己,在后来的导演交流环节,我了解到他是一次公益活动的演讲者之一。我意识到满山的视野、见解,以及他们家良好的亲子关系,可能得益于这些公益组织提供的众多机会。
影片结尾,夫妻二人最后拿到身份证时的百感交集令人动容。
再说说会场情况。
来参加活动的大部分是10岁左右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导演也来了,还带着自己两个看起来也是10岁左右的孩子,这两个孩子是活动的工作人员,负责给大家分发海报。
我的孩子马上8岁了,看到后来觉得闷,就跑到一边跟其他小朋友画画去了。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问导演拍摄时遇到了哪些阻碍。有的家长是媒体人,询问片中出现的公益组织,希望可以采访他们。还有更年长的家长,她的孩子在留学,她说也许自己的孩子在国外也会陷入纪录片主人公的困境。有位公益组织的朋友,向大家解释了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比如在广州番禺的城中村里有很多公益组织在帮助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我也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在纪录片中展示夫妻俩的收入水平,展示他们对政策的评价?”导演回答说:“我不愿意直接采访他们,也不想过多展示他们的隐私。其实在片子里侧面展示了很多,比如他们原来租的房子是800元一个月,小儿子接来后,想租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租金1000元,他们觉得自己承担不了多出的这200元。”我回想了很久,意识到自己是把纪录片当成了新闻报道,而导演的镜头是克制的,纪录片是电影的一种,导演想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观影结束后,我带孩子去楼下的面馆吃饭。同行的还有一位高中生姐姐和她的妈妈。我问姐姐纪录片好看吗,姐姐说挺好看的。姐姐的妈妈也说想让姐姐在高中阶段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我没想到一向高冷的姐姐愿意跟不到8岁的小弟弟聊天,而且不是哄小孩,是很平等地交流。我发觉自己的武断,他们有他们共同的世界。
吃完饭,我和孩子穿过公园回家。公园里繁花盛开。我问孩子纪录片好看吗,他说好看,最喜欢哥哥满山,因为他说自己“痛恨中国的分数教育”。我问他还记得青草社吗?去年爸爸带他参加执信中学的开放日,学生社团摊位里第一个就是青草社,他花了10元钱买了青草社的文件袋,现在还在用呢。我跟他解释了什么是“积分入户”,我们还聊了聊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的话题,他说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孩子。
我也觉得我的孩子很幸运。他从小就浸润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看到大人和孩子、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平等友善地交流,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珍视各自的创造力。我和他一起看到了良好教育的模板,比如导演和他的孩子,孩子如何参与到父亲的事业当中。
还有广州这个充满市民精神的城市,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力量在发光发热。他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等他长大了,他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我想我的孩子不需要精英教育,我希望他过这样朴素而值得尊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