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台北故宫的秘密》观后感
一道海峡虽分割了两岸,但正是这种对文物保护与传承的精神,维系着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曾听说这样一个小段子:北京故宫“有故宫,没文物”,而台北故宫“有文物,没故宫”,其实不然。正是这样一句话反映了瑰宝在烽火中的颠沛流离,在运送中的艰难险阻,从真正意义上,表露出中国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感情。
虽台北故宫博物馆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馆那样,独具匠心的“馆址”,但从其为易于抗震而别出心裁的选址,其根据不同文物的形状为文物制定相应的支架,以及为保护文物而特意制造的不损害文物的固定黏胶……这些完全可以诠释出台湾对文物保护的决心、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的热诚。
台北故宫有三大镇馆之宝——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其中最让我叹为观止的,非翠玉白菜莫属。其与真实的白菜几乎相似,纯洁无暇的菜身、翠绿欲滴的叶子,栩栩如生的小虫,无不让人眼前一亮,即使不是亲眼所见,也让人无比震撼。深看其纹路,浅描其线条,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慢慢品味似乎能够领略工匠们那化腐朽为神奇的、独到的“匠心”,细细品尝似乎能感受到物主得到宝物时的欣喜若狂。活泼的小虫,昭示着如泉涌般的生意。
另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文物,无疑是汝瓷中的椭圆无纹水仙盆。那从宋徽宗梦境中来的,如雨过天晴的天空般明亮的而又温和的颜色,让人如同跨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没有雾霾肆虐的城市,眺望着远方水天相融的景象。其简单朴素的外表,如同青玉般的质感,却给人以脱离凡俗的感受。
我们静逛着博物馆时,理应知道每个文物背后那牵动人心的故事,不仅仅为了“满足”手机内存,也不仅仅为了“丰富”朋友圈。正是那深埋于泥土,却不腐于泥土的情愫,那手把手的传递,那口口相传的故事,使得器物早已超越其本身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心怀感激地欣赏着陈列在橱窗里的文物,因为它们是有识之士拼去生命也要保护的重要之物。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命不过百年,与传承千年的文物相比短于蜉蝣,但他们为捍卫自己文化的源头携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让中华文明在战火飘摇的年代亿能传承。
感谢这样一部纪律片,让我们与古人再会,让我们心灵更加厚重,让两岸的灵魂更加统一。还有,别忘了,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