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国纪·海之篇》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7月12、13日,金承志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来了《罗刹国纪·海之篇》(以下简称《海之篇》)的首演。我有幸两场均在现场。本篇推文谈谈我的两场音乐会的体验,对作品特别是音乐部分的看法,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闲谈。
音乐会个人体验
周六为了养精蓄锐,午睡睡了2个多小时……晚上演出时坐在几乎是最好的位置。惊喜的是没想到第一首的时候女高音就站在我旁边,直接在我耳边合唱的体验……太妙了,不可言说,不可多说(手动狗头
离得近当然有离得近的好处:屏幕看得更清楚,沉浸感更强等等,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的一样。但也不是一点坏处也没有——至少对我来说,有时候会陷入一种像是“当局者迷”的情况,离美太近反而让美溢出了视野范围内。这也部分要归咎于我有时反应迟钝吧,座位不能全背这个锅(于是本来还在纠结要不要把第二天的票出掉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再看一遍。事实证明第二遍这个选择是无比正确的,第二遍让我弄清了一些第一遍没太看懂的地方,也让我真的放松下来去感受故事、聆听音乐。
【以下有剧透】
故事&音乐
前作《罗刹国纪·山之篇》(以下简称《山之篇》)中,由于初入罗刹岛带有一些未知的恐惧,初见三眼渔人、大王、罗刹、井中人时也总带有一些畏惧,不知道他们是好是坏。从最开始的《乘风破浪》的热血沸腾,到《三眼渔人歌》的神秘、《大王说》的突然柔情俏皮,又到《无根水》的恐惧、《伐竹》的可爱、《井中人》的又一次恐怖(第一次看的时候这个井中人给我吓得够呛)、《青牛吟》的极度悲凉,又到《晴耕雨读》似豁然开朗,更不用提最后《火祀》与《影之歌》的压迫感,使得整部作品像坐情绪过山车一样,变化幅度非常之大。
到了《海之篇》,未知感少了许多。罗刹们都不面目可憎了,大王也在《喜相逢》里吐露心声,成为了两人的朋友(或者说两人成了它的老婆),连三眼渔人也不再那么神秘,身世在临近结尾时揭晓。中间尽管有比较可怖的环境,如在七星窟中黑暗的环境中跳动的心脏,踩到的人骨头,但由于身边有众多伙伴相陪,也很难让人感到多么害怕。换句话说,《海之篇》中给人的温情、力量感更足了。
也许《山之篇》结尾已经将顾远山打入谷底,《海之篇》中如果想做一个先跌入谷底再爬起来的故事的话,难点就是已经很难再往“下”了。于是《海之篇》从大的方向看的话,就是迷茫的顾远山与展鹏、罗刹、大王等人一起尝试“弑神”的故事。整体比较正能量与主旋律,但主旋律的作品要写得有说服力是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能力的,我觉得这比写一个悲剧要难得多。《海之篇》最终结尾的说服力在我看来也并没有达到最好,满分100分的话我可以给80分。扣分的原因,我认为也是我刚才提到过的,顾远山在这一部里并没有遭受太多挫折,整体“拿武器升级最后打boss”的路线还是比较一帆风顺的。
不过,结尾的音乐是否也有改善空间?合唱团不断地呼喊着“嘿——”,这与《山之篇》的结尾类似(其他乐器在演奏什么我已经记不起来了)。虽然两者代表的意味完全不同,但是否也有些重复,以及有些简单?不过话又说回来,考虑到这里的剧情是众人在齐心合力拔刀,似乎也确实不太适合过于复杂的音乐。……毕竟我也不是学作曲的,我也不知道要如何能更好了,或许它已经是最好的了。
话又又说回来,虽然“作品”的结尾我给80分,但“整场演出”的结尾我绝对可以给到100分。
如《山之篇》一样,老金给所有声部,包括幕后工作人员与它自己都写了谢幕的音乐,并且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谢幕曲”。在所有演职人员谢幕结束后,合唱团再度唱起:
愿做破晓风 城角新年钟 革故鼎新 愿做吹散乱云风
同时冰屏上开始打出“罗刹国纪 海之篇”几个大字,最终管钟敲出钟声,锣声收尾,现在想到还能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这虽然可能不算在正式的作品内,但可以称得上是整场演出的神来之笔。(啰嗦一句,这并不是说“谢幕曲”写得比作品结尾好,因为二者写作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总体的音乐上,《海之篇》没有《山之篇》的洗脑旋律多,但总体上要更连贯一些。开头的旋律像是肖斯塔科维奇,同时电影一样的制作人员字幕给作品呈现增添了几分史诗感。贯穿全曲的有一个《乘风破浪》的简化版动机,有点瓦格纳的意思。最好听的曲子是《喜相逢》,词曲都可谓是极品,把我和许多小伙伴都听落泪了。《结婚彩排》前有一段巴洛克风格的复调段落,也是让人耳目一新。《星儿谣》也是相当好听,只是老金是真的按摇篮曲那么写的——困的话容易睡着。
不太满意的地方是台上弦乐感觉人有点少,气势不太够,以及笛子声音也感觉有点小(可以适当加点扩声?)。管风琴的声音说实话没有预想中震撼,是不是声音放太大的话容易盖住其他声部?
本图以及之后的部分图片来自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公众号官方推文
《海之篇》中,对中国传统乐器的运用十分突出,甚至感觉比《山之篇》还要用得多一些,于是整部作品自然而然非常具有中式美学,形成了一部融合得几乎不露痕迹的中西结合的作品。对我个人来说,我要非常感谢金承志把我的脑子从“奏鸣曲式”中解放出来。最近几年实在是听了太多各种奏鸣曲式及其变化形式的东西了,但我以前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些东西有多么“cliche”。并非说奏鸣曲式的作品千篇一律,而是跳出这个框架后才意识到好的、有效的音乐的可能性仍然有很多,尽管这样的音乐可能并不像那样复杂。(这也激起了一些我对民乐研究的欲望,之后我或许会抽出一些时间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演出形式
将这部作品与西方传统的歌剧相比,“音乐”的部分占的比重就要低一些,但仍然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这部作品的音乐并不复杂,但十分有效。所有的一切,包括音乐(旋律、和声、配器)、文本、歌词、表演、灯光,都是为了演出本身,或者说是作品本身服务(甚至东艺这个音乐厅都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台上的演员,台下的工作人员,以及金承志本人,也都在尽力为演好每一场演出拼尽全力,我想这是彩虹合唱团在这个时代最可贵、最难被替代的地方(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业余性”)。
金承志在《海之篇》中加入了更多的表演上的“花活”,比如最开始让合唱团员分散在过道上而非聚在舞台上,之后《山神会》的时候变唱边跳从舞台侧门出去等(这甚至在并不大的舞台上营造出了一些空间感,让听众实际感受到人群在逐渐远去)。原本的曲目《福禄寿》甚至有一点和观众的互动,可惜被老金自己拿掉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作为返场曲听到,再想要将其加入到作品里应该是不可能了。
图片
再思考一下“合唱剧”这样的演出形式——这是否是金承志与彩虹合唱团自己的创新?总之我在《山之篇》之前是从来没见过“合唱剧”这种演出形式的,配合冰屏上的较为意识流的画面与大量文本,我相信从形式上《罗刹国纪》也是足够独一无二的。重要的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都十分有效。
其他杂谈
许多人被“山神会”变成“山人会”、同时屏幕上打出“温州话中,‘人’‘神’同音”的那一瞬间感动。对我来说这里倒没有那么震撼,谐音梗毕竟感觉还是有点“俗”,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想法很妙,也让许多人感动到。因此尽管这对我没有那么奏效,也必须说是一个好的设计;
12日与13日的观众有些不同。12日的观众在鼓掌方面比较“躁动”,在第一乐章结尾处鼓了掌,并且中场休息前(第二乐章结束时)、全场结束时鼓掌都比较早。或许是作为真正的“宇宙首演”场次,大家多少都有些激动?13日的观众就相当“克制”,在第一乐章结束时没有鼓掌,中场前、全曲结束时鼓掌也相当“滞后”,给了音乐不少“余音绕梁”的时间。没有说哪一种更好(事实上哪一种我都很喜欢),我相信老金与团员们也不在乎这些细节,只要有诚挚的掌声与欢呼声他们就会开心。不过,两天观众的共同点是——掉手机都很多。
12日,当屏幕上打出“文本、作词、作曲、指挥、导演:金承志”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最诚挚的鼓掌声与欢呼声,经久不息。在第二波欢呼声起来的时候,老金终于是忍不住擦了下眼泪。从一个完全外人的视角来看,他也已经足够累了:日常要排练,要带团进行《活在爱里面!》和《山之篇》的演出,以及参加其他音乐节之类的演出,同时还要进行《海之篇》以及其他歌曲的创作。这次再次见到他,他虽然没有继续发福,但蓄起了胡须,面貌与以前大不相同,也大概能想象到他面临的压力。
距离13日的演出已经过去4天了,现在想起来还像一场梦一般。让我想起《山之篇》的题献是“献给所有造梦者”,我想金承志毋庸置疑属于这一行列。而《海之篇》的题献是“献给我的阿太”。网上搜索得知“阿太”在温州话中指曾祖父/曾祖母。结合《山之篇》中主角多次提到“太奶奶”,所以这里的题献应当指的便是金承志的太奶奶?我还不太清楚金承志本人的太奶奶究竟对他有何种影响,或许这在他未来的作品中会揭示。
在这里多说几句题外话。尽管彩虹合唱团在近年来已经多次出圈,演出票售罄的速度也足以证明他们的火爆,但在“古典音乐圈”似乎一直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为什么只提“古典音乐圈”?首先是因为我自己可能算属于这个圈的,对其情况算有所了解;另外是彩虹合唱团的演出形式本身就是偏古典的,理应跟“古典音乐圈”有更多联系)。抛开人们可能比较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新事物这一因素,我认为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古典音乐圈实际上充斥着一些自以为高高在上,实际没有自己的审美、只会人云亦云的“乐迷”。他们处于一个“回声室”中,只爱听经过历史检验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对作品完全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对新生事物自然没有任何想法。
或许总有人在想,如果能出生在18、19世纪的莱比锡、维也纳、巴黎之类的地方,能亲眼见到、听到那些最伟大的作曲家就好了。但我仍坚信每个时代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地方,有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好的艺术家。上文中提到了瓦格纳,或许瓦格纳的才华仍在金承志之上,但对于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同样用汉字、说华夏语言的年轻人——来说,金承志的作品很可能比瓦格纳的歌剧更能打动我们。所以,为何要盯着百年多以前的作品不放,而忽略这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呢?我们仍然不知金承志会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怎样的一个印记,但他已经给我们展现出他伟大的才华,给予我们许多精神上的力量,以及属于这个时代的独一无二的人文关怀——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有金承志是我们的荣幸。
文中更多引用了官方发的照片,因为在谢幕时我太想把更多掌声与欢呼声送给金承志以及所有团员了,自己便没有拍很多照片。虽然自己拍的照片会很有纪念意义,也希望大家在任何喜欢的演出进行简单的拍照留念后,把更多的掌声送给台上台下的艺术家们,这或许比多拍几张照片更有意义。
这篇repo字数很多,感觉反倒有点没有重点了……不过就这样吧,对这样一部庞大的作品,或许还需要将其在内心消化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