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观后感2
在搜索必看纪录片时,河西走廊总是排在前列,现在终于看完了。纪录片从汉武帝时期开拓河西走廊联通西域起,一直讲述至现代的发展,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地理环境、水土资源、矿藏等。
看完后我的感想:
一、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汉朝解忧公主的故事,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作为宗室之女的她,继前任被和亲的细君公主抑郁而亡后,她也被派往乌孙,从此在异域他乡待了50多年,直到70岁,她恳求汉朝皇帝,表达了想要落叶归根的心愿,终于再次回到长安,两年后在长安逝世。
她在乌孙期间积极维护汉朝与乌孙之间联盟关系,还推动了西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我顺便看了解忧公主的个人传记,实在很佩服这样一个格局大有作为有勇气的女子。她的侍女冯嫽还是中国首位女外交家,纪录片中提到了很多汉使者在西域的经历,却完全没有提到冯嫽。
第二、敦煌莫高窟220窟画壁画的无名画工,他没有留下名字,纪录片为了讲述方便,给他取了个假名“李工”。估计他是长安的画师,也许因为没有竞争到想要的位置,在西部行军开发时,他跟随大部队去往河西走廊,当时敦煌许多家族流行修建家族石窟,他有机会参与其中,从此留下了辉煌的传世作品。
纪录片还帮我从多方面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如隋炀帝,提到他,我们总觉得他暴虐,亡国之君好大喜功,治国太激进,脱离了现实的承载力,好好的国家被他自己加速灭亡了。但是单独看他的一些政策,又有其合理性。
本片讲述了隋炀帝对河西走廊的贡献,经过几百年的乱世,隋朝统一全国后,他派人重新打通丝路贸易,鼓励西域商人去往洛阳,还在西巡张掖时,写下了诗作《饮马长城窟行》。我们现在有世博会,而隋炀帝曾经在河西走廊举办过万国博览会。
二、政策
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为了发展河西走廊,采取了赵充国将军的屯垦政策,而屯田戍边这一政策直到2000年以后,我们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朝贡和海禁政策,却限制了贸易发展,使丝绸之路凋敝。而清朝更是直接闭关锁国了,曾经繁茂的陆上丝绸之路衰败下来,这更让人向往开放包容和平的时代。也更让人感慨,国家和平稳定,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经济贸易发展的保障。
三、民族精神
张骞在出使西域后,两次被匈奴抓获,历经13年才得以返回长安,这是怎样的信念才能让他永不放弃,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也是学历史看纪录片的作用,它让人深刻思考,我们所爱的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
魏晋时期五胡乱华,一部分汉人被迫西迁至河西走廊,他们在乱世艰难困苦中,依然信守独善其身,让我们的文化,哪怕在最困苦的时候也不至于断绝。先辈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我们学习了解他们的事迹,更要懂得辉煌是一代代人共同努力创造的。
纪录片的叙事角度多元,比如会盟这一集,它不是以汉民族为中心来进行叙事,如果从汉民族王朝(南宋)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两个外来敌对势力(蒙古和吐蕃)的邪恶联盟,他们在凉州会谈,首要目的是借道灭亡南宋。但是从历史客观延续多元的视角,我们不能这么狭隘,而是要养成超越汉族中心的历史观,无论统治者来自何方,一旦进入中华体系,终将成为其延续的一部分。
只是内心还是难过,历史毕竟是胜利者的叙事,不同地区不同历史,元蒙吐蕃在河西走廊会盟,南宋汉民族在崖山跳海。一个完成统一开疆拓土,一个传承文明尊严高于生存、永恒抗争的精神节气。
四、艺术文化
乱世中,由于西迁学者们的努力,儒家文化依然在发展。我想,就算没有南迁,中原文化也不会就此断绝。而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没有什么王朝正统,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他们也会帮五凉政权、前秦、后秦、北魏等。
同时,佛教文化在此兴盛起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鸠摩罗什的传教大概离不开时局混乱的原因。人们越是痛苦越想投靠宗教,以此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河西走廊有许多信教的人,他们建立了许多佛像石窟,如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特别是敦煌,它的壁画、建筑、雕塑跨越多个王朝等。
在提到敦煌经卷时,我记得余秋雨写过一篇相关的散文,他悲情于失去,但是纪录片却说,敦煌莫高窟文化自此蜚声世界。真可惜,那个时候我们无法好好的保存自己国家的艺术财产。
五、结尾
经过清朝萧条后,到现代,河西走廊又因为地下丰富的矿产能源再次兴盛发展,如玉门油田,如铜镍的发现,还因为交通位置,它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中转站。
从一个地方的故事中,可以窥见一个国家历史。河西走廊本身是永恒的,它一直都在那里,而人类因为自己内部纷战或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在一段时间的繁荣后又总会陷入荒凉破败衰落中,唉,只有我们一直在循环往复。
对现实失望、对人生迷茫时、不妨多看看纪录片,特别是历史纪录片,历史告诉我们,最黑暗的时代也会过去,纪录片也总会用积极的语调,让你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片中的星空可真好看,好久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清澈灿烂的繁星了,小时候在老家门前的大坪里,一抬头满天星星闪啊闪的,月亮也是那么皎洁,大晚上的我们还能去抓青蛙抓萤火虫,哦,也会被蚊子咬一身包,现在的星空还是那片星空,只是我这儿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