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

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发表于2025-08-04 16:30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看完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本片考古发现和历史故事交汇,再辉煌的文化也会融入岁月长河,成为人们口耳相传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者湮灭在尘土中,唯有偶然的考古挖掘,才能发现原来有这样一种文化,他们曾经灿烂过。



这片同样很多推荐,但我看完并没有多深的感触,也许是因为故事太熟悉了,熟悉就没有新颖感。但我还是得写点什么,不然我觉得我白花了几个小时。



1、八百年



最开始看到八百年这样的标题,还觉得挺沧桑的,人类文明才经历了多少个八百年,部落、族群,再到国家建立,苏洵六国论中说六国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国家的建立发展何其艰辛,文明的进度何其缓慢。



读史记楚世家,看到从黄帝时期就开始记载楚国,觉得这太假了,后人有文字传承,都不知道一两千年前的祖宗是不是跟自己一个姓氏。



纪录片是从周朝开始,到秦灭六国,楚国经历约八百年,其中提到了楚人认为自己是火神祝融氏的后代,感觉像是楚国先人为自己编个好听的来头名号。



因为我的情感无法与楚国贵族相通(他们还挺会享受的),所以本片我很难有感动的时候。但是把它当故事看还是挺有趣,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教育希望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希望我们坚韧不拔,懂礼仪,守秩序。



2、礼仪文化



本片开头十分感性,说楚国人最初被迫迁往南方蛮夷之地,心中时刻向往回到中原,终于在周文王时期,楚人有机会帮助周人打败商朝,可是他们还是被看不起,爵位仅仅是子爵,去参会还被羞辱冷落。



种种事情让我们楚人的祖先终于醒悟到,要强大还是得靠自己,于是干脆自立为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人为什么被称为蛮夷?有地理隔阂,他们远离中原文化中心,所处地带在当时是南蛮之地。



有政治对立,都公然挑衅周王室权威,自立为王了,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政治体系。这种僭越行为,当然是野蛮叛逆,中原文献对其书写时也存在偏见。



还有文化差异,楚文明融合当地民族,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礼乐文明,文化思想比如老庄哲学还能与中原分庭抗礼。



春秋时期,楚国君臣是赤裸裸的不守中原礼义,以自身作则向我们讲述什么是不对的。他们的政治传统是子弑父夺权篡位,所以,楚国再强大,楚国国君想称霸中原,想像齐桓公那样让人诚服,可中原人还是看不起他们。



直到楚庄王问鼎中原,纪录片说,他也许被王孙满的一通“在德不在鼎”感化了,楚王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德行,德行在,周王室哪怕衰微了,也没到灭绝的时候。于是楚王意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周朝东迁后为什么开始衰落,我之前看书,说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本来是周幽王的太子,但周幽王偏爱宠妃,废掉了王后和太子,平王被迫奔逃到申国外公那里,后来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平王被一些诸侯拥立即位,因为都城战后破败等原因,被迫东迁,自此东周开始。



周朝家天下分封制,能统治诸侯,靠的是礼仪制度,礼仪就是秩序。可是周平王引外敌弑杀自己父亲,虽然他爸爸不是个好东西。但在诸侯们眼中,这是大逆不道啊,大王自己都不遵守礼法,跟楚国蛮夷有什么区别,如此谁还尊重周王室,大哥的权威就这样一落千丈。



楚人意识到这点,他们也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取长补短。可是,楚国不讲武德时,中原国家还在勉强恪守礼仪。楚人开始君子之风,中原已经臣弑君、子弑父乱象迭起。



法家兴起,秦人野蛮坑杀屠城,严刑酷法统治,而楚人打下其他国家,能善待当地,不掠人为奴,不拆人宗庙。



纪录片说如果屈原能够执行变法,也许由楚国统一天下的话,历史文明就是另外一种走向了,至少楚人不会焚书坑儒。可是,以屈原的身份以及他的性格,就算他能执行变法,也很难让楚国强盛起来,更别说对抗强势的秦国了。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需要不破不立,而不是为贵族再续命八百年。



3、传承、屈原



文明的衰落是一时的,人类终要回归秩序,秦朝统治很快落幕,楚国文化却源远流长。



文化能一直传承是件很幸运的事情,楚国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这个纪录片讲了很多,什么宽容浪漫,有创造力,也展示了许多考古文物,我就不多谈,主要是我也没记住。我就说说楚国的代表人物屈原。



如果要在历史上选一个人作为偶像的话,我会选屈原,屈原传里作者杨雨评价他: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



当然,我最敬佩的不是他爱国的形象典范,而是他决绝不妥协的风骨,在渔父们看来,做人何必太死板,人应该随波逐流,水清水浊皆可以利用。屈原列传里司马迁评说引用贾谊的话,叹他如果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其他国家,何国不容?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千百年,甚至现在,世道风气多是举世混浊众人皆醉,贪婪逐利,肯修名修德的少而珍贵。



所以,我才最喜欢屈原回答的那段:“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干干净净的来到这世上,谁又想染上尘埃,就算知道举世混浊,也不能让高洁品性遭受尘世的污染。有些人愿意跳进染缸,有些人宁死不同流合污。



我知道社会很复杂,我们的社会环境在教我们不要做个单纯的好人,要自私,要自保,社会到处对立重重。但我们不能拒绝欣赏这样的人,他们不傻不愚不消极,他们才是文明进步的代表。



无论如何,人都应该纯粹些干净些,要有这样不顾一切一往直前的勇气。



总的来说,片子还是好看,以前旅游时千辛万苦抢票看别省的博物馆,却没好好看过我这儿,人总是向往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文化。有时间一定去看看曾经楚国留下了物质文化遗产。
返回观后感范文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 下一篇:《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小学生【8篇】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