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艺术展观后感
偶然看到南山博物馆,有敦煌莫高窟的主题展出,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接近展出的尾声了。
谈不上热爱文化艺术,对莫高窟也只是“久闻其名”,实则一无所知;只因它太有名、太难逢,才抱着“不可错过”的念头进去看一眼。
不得不说,看完了非常有收获。像我这样粗俗,对于敦煌艺术完全不了解的人,看完了这个展出之后都是大为震撼。那种人们对信仰、对于虔诚的具象体现,在这个艺术里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次的主题叫大城敦煌展,来观看的人也不少,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土老冒有多少。
对于敦煌艺术的了解真的非常有限,直到去看了这个展,我才第一次知道,“供养人”。
供养人,就是出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塑像礼佛的个人、家族或团体;他们因信仰而捐功德,又称“功德主”。
他们的动机主要是宗教信仰,通过这种“功德”行为,他们为自身、家人、君主乃至一切众生祈福、积攒福报,祈求现世平安和来世的解脱。
正因为是莫高窟的投资人,所以壁画里面通常会把这些“老板们”在画里面或者是做成雕塑。莫高窟的壁画里常出现供养人的肖像,也有把当时衣冠服饰绘入经变图的;有人还为自己雕一尊塑像,与诸佛并列供奉。
借这些图像与造像,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窥见古人的习俗与日常,也是格外有趣的。
知道了这个意思后,对于敦煌莫高窟的理解深入了一个层次。哈哈哈,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还保留有这样的习俗。
敦煌之美,根本无需先知晓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单看线条、色彩、构图,已令人叹为观止。
飞动的笔意勾勒出飞天仙子飘曳的裙带,行云流水,尽得“吴带当风”的韵律;朱砂的赤、青金石的蓝、金箔的黄,交相辉映,满壁生辉。大型经变画人物繁丽、楼阁巍峨,布局严谨而气势恢宏。
然而,这一切仍只是“欣赏”的第一层。若欣赏有深浅,那么下一层,便需读懂画面究竟在“讲述”什么。
敦煌莫高窟是当时丝绸之路上,艺术文化连接的纽带。敦煌坐的地理位置,是东西方商旅、使团、僧侣的必经之地和补给站。这种枢纽性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信息、人员和物资的交汇点。
只要有人群,就会有商业。
而有了商业,便会产生繁华。
繁华的背后,往往孕育出文化与艺术。
来到敦煌的,不仅有商品,更有来自不同文明的艺术家、工匠、思想和艺术风格。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文化融合痕迹。
欣赏的第三层,可能就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敦煌。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不同的朝代都在同一面崖壁上留下了洞窟,现在则是编成了编号。
高窟现存编号洞窟共 735 个(南区 487 个、北区 248 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 492 个,时间跨度自十六国前秦至元代,历时约 1 000 余年。
早期的菩萨形象总带着印度陀罗的影子,到了盛唐时期,精美的藻井花纹,飞天的衣带,让我们觉得确信那个盛唐时代的真实。
而宋代的壁画里多了烟火气,山水、人物、婚嫁、商贩,生活的味道慢慢取代了早期的宗教肃穆。再往后,西夏人带来新的颜料与题材,元代又加入喇嘛教的形象,金箔与矿物蓝。
供养人的样貌和衣着,也随着时代在变化,发髻由低到高,衣衫从袴褶到长袍;乐伎手中的乐器,从四弦琵琶到胡琴。
如果把所有洞窟按时间排开,应该是一部文化艺术变迁史。
在古代,人们的宗教和信仰,往往孕育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通过一系列画面去展示出来。
这些题材内容通常都会有两个极端,极致的美与极致的丑,极致的善与极致的恶。那些描绘幸福与祥和的画面中,往往也隐藏着深重的苦难与悲伤。
当时绘画的工匠或者是艺术家,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或者是到了什么样的指示?还是基于内心的修成?才得以画出那样的画面。
你看他们,从画面看得出来,他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怜悯,对美好的向往,做出了非常完美的表达。
画工描绘这个极乐世界,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给信众一个终极的精神寄托和希望。
他们在画什么?而我们在看什么?
一尊禅定佛的静谧,也许是在传达内心的止息与专注;弥勒佛的微笑,蕴含着慈悲与智慧。
画面往往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古人为花了如此巨大的心血,在崖壁上开凿出一个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凝视这些画面,我们得于穿越千年,与古人、和古代的我们,进行对话。当你凝视一尊佛像慈悲的眼神,或是一位飞天舒展的舞姿时,能感受到千年前那位无名画工倾注在笔端的情感与信念。
庄严的洞窟、壮丽的壁画、超越千年的历史,使人不禁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时空的浩瀚。
当你内心升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感动或震撼时,这就是你的修行。
人类文明中,真正能抵御时间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图片
这个美女讲解员非常专业,也讲得非常好。
我一直好奇这些壁画,为什么有些地方的颜色变黑了,特别是一些观音和菩萨的画像。我总猜测是不是被偷盗文物的人烧了,还是被破四旧的人破坏了。
有个游客问了这个讲解员这个问题,解答我的疑问。
以下是讲解员讲解大致意思如下:
莫高窟北凉、北魏一直到唐、宋,画工给菩萨、观音“开脸”时最爱用的一种红色叫铅丹。它刚画上去时是鲜亮的橘红,但一遇湿气再被光照,就会发生一连串“自我氧化”,先变成白色的碳酸铅,再进一步变成棕黑色的二氧化铅,于是原来粉红的佛脸、手臂就像被墨汁染过,越来越暗。
变黑并不是“弄脏了”,而是颜料自己在“生锈”。
有个词叫“洗尽铅华”,当我们走近看那些斑驳的壁画,会发现色彩的蜕变,当年鲜艳夺目的颜色,在时光的氧化和风沙的侵蚀下,褪变成了古朴、沉静的土黄、赭石与灰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有些壁画因后代重绘的颜料剥落,反而显露出了底层更古老、更珍贵的初唐甚至北朝画作。这种意外的发现,如同拨开迷雾,让我们得以发现艺术源头那更纯粹、更富有生命力的线条与笔触。
我们最初被飞天、菩萨的庄严华美所吸引。但当我们也会注意到壁画下方那些谦卑的供养人。他们的面容、他们的服饰、他们朴素的愿望,让神佛的世界有了人间的烟火气。
历史的进程洗去了宗教的神圣油彩,露出了古代社会真实鲜活的生活肌理。
“洗尽铅华”的敦煌,剥离了具体叙事、超越了宗教形式。它从一片五彩斑斓的佛国净土,最终沉淀为一座承载着人类情感、智慧与创造力的精神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