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巨星》观后感
在快消费时代,内容创作(生产)着眼点的一大趋势就是,越来越关注消费者对商品的暂时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感官刺激,而不重视给消费者的长远意义。
《神秘巨星》就是快消费的典型作品,有着这个时代的快消费品的全部特征。
这上面TM到底说的是什么?
快消费时代的电影-《神秘巨星》
首先,它能打动你,能让你掉眼泪,让你产生主角一样的心情。
主角是一个女性,这个设定就很好。因为就故事逻辑而言,与王子不爱公主偏要爱上灰姑娘一样不靠谱。
真的,不是你随随便便有个网络社区账号上传一首很好的歌就能出名的。现实很残酷,你去YOUTUBE传个视频,在不动用现实中的朋友圈的情况下,每月点击次数为3 ---- 全是自动搜索程序的浏览,一个活人也没有。
仔细想想,当年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从万人之中过关斩将出来,可不是这么轻轻松松,只有天赋没有汗水的。
而女性相对男性更加偏好幻想,更愿意或说可能相信这种不靠谱的故事 -- 主角在音乐事业的发展上,除了为一个笔记本电脑发过愁和老爸不喜欢她玩吉他之外,没遇到其它任何一个困难与坏人;电影也没有过多安排主角是如何努力的情节(反而是她的逃课)。
相反,男性会更有逻辑,更愿看到"艰苦打拼赢得成功"的故事,更偏好"即将成功突遇小人作梗"的情节, 比如”音乐人夏克提只会利用主角" 或是"夏克提的老婆会出来作梗“...
所以将主角安排做女性非常正确。女观众可能90%会有代入感。而如果主角是男的,还是同样的故事与剧情,可能50%的男观众会在观影时觉得很荒诞。
电影里的一大要素,是家庭暴力。传说中印度女性的地位较低,可能遭遇家暴的情形也会较多。那么这些女性观众看了电影中的场景会怎么样?害怕、紧张、战栗...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别说了,我一个男的看到也真真切切体会到身边女性观众害怕的情绪。
(我感到了被导演的镜头与音效支配的恐惧)
如果表现为某些自媒体文字,则可能是”我要这要那并不是真的那么物质,我只是喜欢你爱我的样子...“ 是啊,哪个女孩不想像电影里那样撒个娇,让男友着急啊,多有代入感。
第二,装饰性东西做的好,表现为镜头、音效的技巧。
(可以弥补主体,即故事设计上的不足)
电影里有个场景我至今还犹在眼前,就是女主角上台抛掉黑纱的那个片段。那音效,那镜头,真的鼓动人心,给人以成功的愉悦。(这里我们就不说为什么有人要把奖让给只出了一首歌的女主了)。
如果发生在现实中,会是什么样的呢。哪有这么纯净的音效?会是人声嘈杂; 会是台上女歌星的经纪人冲上去,大喊 ”No, No... it is just a kidding!“ 即便女主真上台,要是那么几秒钟的时间,没有人会有那个视角去看女主的啊。
如果是自媒体文字,那就是配图与音乐很精致,用语很精致。让人产生阅读者也很精致的感觉(错觉)。
但总的来说,这些周边做的好也是不错的。
第三 观影(阅读)后缺乏或没有长远的意义,却有短时的需求满足
真的是没有什么长远的意义啊,要是有我就写观后感了- 发现有的在文章后面留言给我。
有些自媒体的文章,同样没有什么长远的教益。
但是,有暂时的感官体验!
电影结束,所有人都往外走,当播放花絮的时候,好些人又停了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看哭了,虽然电影院里,几十号人并不相识,看电影时也并未交流。但是当结束后电影院的灯光打开,我们这些陌生人彼此相望,会有种奇妙的错觉,感觉与他们...如同好友.....
【见注1】
最后,这电影蛮好的,可以说是很经典,符合这个时代的喜好。
-----------------------情感段落结束标记,再往下看后果自负---------------------
一个有想法的人,不会只得到电影120分钟的愉悦,还要想到如何在电影的启发下经营公众号的内容。
【注1】
当时真的被感染了,失去理智。
快消费时代出现了一批全新的内容生产者,自媒体、电影越来越去迎合用户的口味,追求趣味性、娱乐性;而不愿意花精力去引导用户往正确或对的方向走,因为这种引导往往费力不讨好。
作为这个时代的观众(读者),那么就要意识到这个现象。就像是领导不能太把下属那些迎合的话当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