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18-04-27 07:1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湮灭 Annihilation》观后感

被师妹观后感里的“世事一场大梦”所驱动,打算去看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这部片子。
查了一下,发现附近影院最早的一场也要中午了,于是到网上找并成功下载了。
之后开始观看,看了一会儿之后略感无趣,中间甚至略微快进了一下。
然后有点庆幸省了电影票的钱。
某瓣上有人评价:“属于‘工作日宝贵的晚上看这个可能会比较懊悔’一类”。

所以,看完之后,对于师妹的极力推崇,我也略有点意外。
不过就跟吃饭穿衣一样,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嘛。
之前不是就有人说了吗,理科生是看不懂《降临》的。
估计现在也会有人说咱文科生是没法正确理解《湮灭》的。

但是作为一枚文科生,我对之前的《降临》其实也是不太以为然的。
倪匡生不逢时啊,他老人家其实多少年前就写过外星人语言这个题材了。
我还记得,他的某部小说里描述,外星人的语言载体其实跟咱的差不了多少,但是表达的意思丰富得多得多。
我相信,《降临》也想表达差不多的情况,奈何影像语言有时反而失了想象的空间,落了下乘。

说回《湮灭》,此片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
原著获了“星云奖”,写得精彩的科幻作品,想必应是极富想象力的。
但是,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也好,鹿角上开满鲜花也罢,影像展示出来的想象力其实挺有限。
估计很多人在某些艺术家的画作乃至一些广告画里都看到过类似的---嗯,“杂糅”吧?
(某猫上随便一搜,就出来一堆鲜花鹿的装饰画)

所以,长成人形的植物,海边犹如冰雕的巨大“植株”,水里蜿蜒游动如蛇的鱼之类,并没有很震撼人。
以我一个文科生的肤浅认知,把它看做是“基因的融合重组”就好理解了。
譬如那头能发出模糊人声的变态熊,之前被吃掉之人死亡之后的样子也已经给出了答案---声带缺失。
因此,哪怕有理科生特别是生物专业之类的大神进行了非常专业到位的解读,我仍觉得,这片子被过度解读了。

至于有些人感叹的,出了电影院,“我还是我吗?”
嗯,忍不住想回一句,“废话!”
高端的解读是,人体细胞分裂代谢,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是新的,那么,“我自然已不再是我”。

但是,且不论这生物学上的新生,光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所经历的事物,我们所周遭的一切,我们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无论如何,“我”其实都已不再是“我”。
从这一点上说,annihilation也挺对应的。
人这一世,本来也就“如梦幻泡影“,就像那沼泽地外面的样子。

外星球来的东东,姑且叫它“能量”吧,或者叫“生命源”也未尝不可。
也许是意外坠毁(本人没看过原著,只是根据电影揣测),也许是有意为之,总之,这种外来的能量生命,碰上本地的基因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磨合、调整,就开始重装上阵了。
(一开始,我把它称为“能量体”或者“生命载体”,后来觉得,其实应该反过来。地球上的生物,充其量也就担当了骨架之类,血肉还是它们的)
annihilation,就如咱汉语里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
壳还是那个壳,就是里头的“芯子”已经变了。
于是,外星生物就此成功扎根地球了。

有人说,看完后细思恐极。
那,文科生觉得,有空大家读一点世界近代史就完全可以理解啊。
譬如说,西班牙人摧毁墨西哥先祖的神庙、强迫墨西哥人说西班牙语的三百年殖民史,不是就如出一辙么?
比起来,这么神鬼不知的外星入侵,简直是太善良了有没有?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600字
  • 下一篇:泰坦尼克号影评12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