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掠食城市:致命引擎》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18-12-16 09:0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掠食城市:致命引擎》观后感

特效大片是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的:提供只有在影院能享受到的视听享受,藉由花里胡哨的狂轰滥炸以麻痹视觉和听觉神经,从而将观众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
然而,特效大片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挂着彼得·杰克逊的名号,你会认为《掠食城市:致命引擎》即使比不了《指环王》和《霍比特人》,至少也会是《变形金刚》的水平。
但很遗憾,《掠食城市》就算不是《变形金刚2》,也顶多是个《变形金刚5》。
改编自菲利普·里夫的同名蒸汽朋克幻想小说,投资高达1亿美元的《掠食城市》想要成为的是设定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移动城堡版《疯狂麦克斯4:狂暴之路》,甚至连作曲也同样找来了Junkie XL。但玩弄世界观和高概念显然无法掩盖故事和人物的空洞苍白,最终的结果就是除了硕大无朋的巨型机器,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都成了格外聒噪的过眼云烟,让人完全无法投入。
简单粗暴的《掠食城市》告诉你,咱玩的就是尺寸大。但很多时候,大的玩意儿不一定好:越大就越会头痛,越大就越头昏脑涨。盲目堆砌巨灵神和巨神兵,怎么也成不了2014版《哥斯拉》,顶多成个98版的恐龙当家。
换言之,这就像是20年前的《星河舰队》一样,最大的制作价值就是特效公司宣传片,以及高档放映设备的试映片段罢了——这家的灯泡超亮3D炫酷,那家的杜比环绕声叫一个崩溃震撼。
而最终的赢家,毫无疑问是几层楼高的IMAX。
作为彼得·杰克逊的嫡传学徒,新秀导演克里斯蒂安·瑞沃斯显然对宏大叙事缺乏足够的控制,导致原本并不复杂的故事显得混乱和乏味。面对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架构和权力斗争,彼得·杰克逊和他的老伙计们:菲利帕·鲍恩斯与弗兰·威尔士,似乎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硬性的细节设计上:前所未见的世界地图,前所未见的货币交易,前所未见的架空历史,前所未见的移动城市。
但在剥离了对细节的过度热情之后,《掠食城市》甚至都没能解释这种稀奇古怪的世界设定是如何实现,又为何要这样实现的。彼得·杰克逊似乎没能从因为过度CG化而口碑下滑的《霍比特人》上学到任何教训,羸弱的角色们也被完全抛在脑后,几乎没有连贯的动机,甚至连口音都没能达成一致——到底是美国口还是英国口,还是不着四六的架空口?
除了精美的CG特效和精美的新西兰风光,《掠食城市》俗套地令人难过,放着好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去挖掘,反而沉湎于高度类型化的敌托邦设计,好像《飙风战警》还不够傻,一定要和泛滥得一塌糊涂的青少年伪科幻撕逼大戏扔到同一口锅里,搅成四不像的大杂烩一样。
由此,《掠食城市》也就完成了自我的“升华”:作为一部在大银幕以外毫无观赏价值的特效公司广告片和新西兰风光片,《掠食城市》再一次证明了追求外在的硕大和奢华,一定是为了弥补内在的不足——就好比小X男的超跑和悍马一样,越夸张的特效,越说明创作者们的脑子里是如何地空洞无物。
很明显,《掠食城市》的目的,就是让彼得·杰克逊的火炬能够传到长期担任视效设计师的克里斯蒂安·瑞沃斯的手里。特效艺术师能变成好的导演吗?当然可以: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如此。但从特效短片的水平,一下子跳到1亿美元的超级大片,不仅对于瑞沃斯是个考验,对大多数导演新任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与皮克斯方面培养故事板人才的策略不同,彼得·杰克逊对特效的关注,让电影在叙事和动作编排等基本面上有着明显的短板,更不用提表演指导了。
作为新西兰的“国宝”,结束了中土之旅的彼得·杰克逊对新的工作似乎还不太适应——毕竟那是个一生一次的顶级项目。在后中土时代如何找到真正的好项目和平衡点,或许才是彼得·杰克逊在未来的重中之重。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影评1000字
  • 下一篇:《蜘蛛侠:平行宇宙》观后感1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