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观后感: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
卡斯蒂亚公爵
中国、日本和韩国(与朝鲜视作整体)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三个国家,自古以来便多有恩怨纠葛。这种纠葛既体现在两两之间经贸文化上的相互往来,也体现在政权领土上的争夺侵略,所以才会显得「剪不断,理还乱」。相对韩中关系,韩日间的关系要紧张得多。历史上日本对韩国(朝鲜)的侵略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十六世纪末,标志性事件是万历朝鲜战争(壬辰倭乱);另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在韩国殖民了三十五年(1910年至1945年),因此韩朝民众至今对日本的恨意不是没有来由的,而这也反映在了韩国拍摄的多部电影上。
作为贺岁档电影,《大虎》于2015年末在韩国上映。导演是曾执导过优秀黑帮片《新世界》的朴勋政,而主演更是如今韩影的头牌戏骨崔岷植。值得一提的是,崔岷植曾在表现十六世纪末那次日本入侵战争的影片《鸣梁海战》中饰演过李舜臣,而这部《大虎》的时代背景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日治时代,其角色也从抗倭名将转变为民间传奇里的猎虎高手千满德。
与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的《鸣梁海战》不同,取材于民间掌故的《大虎》相对而言更天马行空一些,却又同样气势雄浑、凝重悲壮。身为智异山地区有名的猎户,千满德在日军入朝之后便选择了避世隐居,与儿子两人相依为命,靠打猎采药为生。未曾想此地的日军长官在回国前要带一些虎皮衣锦还乡,其中最渴望得到的是一只被称为「智异山山君」的独目猛虎,于是召集了一群当地的猎户进山搜寻。虽然猎户们杀了多只老虎,但始终抓不到凶猛狡猾的「山君」,只得恳求千满德重新出山襄助。
算起来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然而导演一来并没有刻意渲染民族仇恨,二来也没有任何日韩斗争的桥段,而是将焦点都集中在了一人(千满德)一虎(山君)上。众所周知,在朝鲜民族的文化中,老虎历来是被喜爱和敬仰的吉祥动物,甚至被称作「山神爷」,是勇猛、决断、敏捷、威严的象征。当然,「山君」一词也许来自中国,我们的《说文解字》中便有「虎,山兽之君。」,《骈雅·释兽》中也有:「山君,虎也。」这样的解说。
因此,这头叫做「山君」的老虎被描绘成了强大、有智慧、通人性的存在。其中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这样的艺术加工,令人看来丝毫不觉别扭。在这样的电影里,把一个非人类角色塑造出那么多层次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首先是它的强悍无敌,一方面是体魄与力量,在几次与猎户或日本兵的对抗中展现了令人恐怖的杀伤力,人类几无一合之敌;另一方面是头脑,人们设计出各种陷阱进行诱捕,但都被其一一识破,甚至还会声东击西、调「人」离山。
其次是它的舐犊之情。虎虽是猛兽,但却经常被用来表现亲子间的感情,最常见的就是「虎毒不食子」这句俗语。而鲁迅的绝句《答客诮》更是生动:「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其中的「於菟」便是老虎的别称。影片里的「山君」有两只幼崽,可怜被人类杀死作为诱饵来引诱它上钩。虽然「山君」知道小虎已死,可仍然尽力与人类周旋,不但躲过了陷阱,还成功夺回了小虎的尸体。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与千满德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山君」还是幼崽时,千满德与几个猎户曾猎杀了它的父(母)亲,当其他人想一并杀了包括「山君」在内的两只小虎时被千满德竭力阻止了,并将它们转移到一个洞穴里,还经常投喂一些食物。而在「山君」成年后,千满德曾参与了一次围捕它的行动,没想到由于紧张,竟失手开枪误杀了自己的妻子。最要命的是千满德的儿子不听父亲的劝告,执意参加了日军主导的猎杀「山君」的行动,不幸被「山君」袭击,身受重伤,之后又被狼群拖走啃食。然而「山君」似乎知道这是千满德之子,深入狼窝抢回了他的残躯交还到千满德的面前,仿佛是一次报恩。
也许,不妨将「山君」和千满德看作是一体两面,前者是智异山之王,是大自然的代表,后者是猎户中的大神,也一直在维护智异山的环境以及大自然的平衡。两者间虽有恩仇与对抗,却是大气的、充满了生命原始的灵性和活力,而非日军长官那般以满足私欲为目的的占有。或者说,「山君」和千满德都是朝鲜(大韩)民族精神的象征,用另一种方式对入侵者说不。影片的最后,这「相爱相杀」的一人一虎一同从悬崖坠入深谷,长眠于智异山的风雪之中,用一个最强音为各自的传奇画上了休止符。即便囿于娱乐性的不足导致了《大虎》当时票房平平,但无论是故事、特效抑或内涵都可称上佳,口碑也相当不错,还是非常值得一观的。
P.S.:标题出自唐代韦庄的《虎迹》,全诗为: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