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
看《狗十三》这部电影纯粹是个意外。朋友新买了一台投影仪在调试,画面打在客厅的白墙上。他说他有这个视频平台的会员,我随口说了句:不如放《狗十三》吧。其实电影天堂应该早就有片源出来了,我刻意回避去看这部片子,我知道作为在成长中受过伤害的人看这部片子情绪一定绷不住。
《狗十三》这部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整个故事相当真实,没有为了编写故事营造冲突而搞出一些极端的剧情。李玩的爸爸离婚后再婚又生了一个儿子,他并没有因为新的家庭完全就不管李玩了,虽然是有些顾不上她,但也没有某些影视剧中的彻底不管。李玩的后妈也没有因为护着自己的儿子成为恶毒的继母,她对李玩谈不上感情,但至少人面功夫也做足了。这些都是最平常的生活。甚至说,电影真实到,李玩李堂高放的校园早恋剧情在我中专的班级里就有过类似的事情,李堂对李玩那种微妙的态度,李玩对高放的态度,简直就是我中专狗血往事的再现。
李玩的爸爸让李玩报了不喜欢的英语班,买了一只狗给李玩作为补偿。狗跑丢了,全家人的解决方式不是安抚一个失去了宠物的少女,而是买一双旱冰鞋,旱冰鞋不起作用那就买一只长得差不多的狗告诉李玩这就是你的狗。当昭昭用叉子戳这只狗最终被狗咬,爸爸的解决方式不是了解狗为什么会咬人以及狗和女儿的感情,而是把狗送走。当这只狗死了,爸爸又一次给出了一个解决方式:再买一个长得差不多的狗。
爸爸其实是爱李玩的,他为了李玩的英语不好着急让堂姐来给她补习,女儿英语演讲他带了相机来捧场,女儿成绩第一保送高中他为女儿庆祝。只是,他和女儿的第一场对戏居然是他打女儿,之后一次又一次用狗来伤害女儿。答应陪李玩看电影,却故意错过了放映的时间,答应陪李玩去看天文展览却先要去个应酬,到了闭馆也没有去成。让女儿在酒席上给生意伙伴敬酒同时又责骂女儿放学后不回家在外面喝酒。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不去想子女们到底在想什么,因为他们从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私有物品,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要决定我的孩子的人生。当我的孩子有了情绪,随便哄哄就行了,哄不好就打骂。他们爱子女,他们的爱真诚,同时又伪善;他们的爱炽热,同时又粗暴。我曾经在超市见过一个坐在购物车里的五六岁男孩想买烤鸡,妈妈说:“不买!……就是不买!……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都说了不买了!”我一直记得那个孩子一脸委屈的样子,如果孩子继续坚持要买烤鸡,你猜他妈妈会不会动手打下去?
当李玩痴迷于平行宇宙喜欢看霍金的《时间简史》,应酬上的张哥说这是小孩子看的书,人应该多读经典着眼于眼下。李玩的爸爸在整个应酬上对张哥都是恭维讨好的态度。成人和孩子,或者说家长和子女的最大的代沟就是:家长们在意的是如何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争向上游,而子女们活在梦想的世界里。电影通过最后爸爸在车上唱红歌忏悔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以及与前妻打电话后痛哭的情节给予了爸爸一些谅解。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挣扎与无奈,中国的家长们其实是在更为伪善和粗暴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他们在他们家长的教育下和社会环境的催逼下从平行宇宙里的小王子成长为了连男人哭吧不是罪都成了奢侈的成人。他们成长时中国普遍的大环境,中外文化交流的闭塞,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并没有可以参考和学习的榜样,加上所背负的责任和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用或哄骗或打骂的粗暴方式去解决子女的问题。
李玩可以拒绝一杯不爱喝的牛奶吐在地上,可是电影结尾她犹豫了几秒之后吃下了一块狗肉为了维持人情世故。她也正挥手告别她的平行宇宙,逐渐成长为压抑内心真实的成人,用伪善和粗暴去对待她的人生。
李玩的继母的儿子,连路都走不稳的昭昭,被父母以爱的名义,以不输于起跑线的目的送去溜冰。他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他一次又一次地央求教练领着他溜冰,教练却不顾他的请求。在电影中,属于他的残酷成长比李玩来得更早。看到这里,我没有绷住我的情绪,大骂了一声草泥马。
谁该为李玩的成长忏悔?谁该为昭昭的摔倒忏悔?是爸爸吗?是继母吗?我的成长之伤又该向谁问责?这声草泥马回荡在空旷的客厅里我朋友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可以用这声草泥马去问候谁?悲哀的是我找不到一个可以问候的人。我想,导演真正想说的是,爆粗之后,和解吧。
主啊,求你帮助我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