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冬春的日子》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19-04-21 08:2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冬春的日子》观后感
文/牧羊人

刘小东何许人也?也许单听这个名字很多人会很蒙圈,如果从百度里去索搜,叫刘小东的人名数不胜数。事实上我想说的刘小东是一名画家,至于他的画好不好,我想艺术界的人士自然知晓,我不太懂艺术,所以我想说的刘小东又不是讲他的画作。我想说的是这个人本身,一个画画的怎么就跟电影这么紧密,居然能让王小帅、贾樟柯这样的大导演以他为主角,为其拍电影?
         
       1993年,那时候的改革开放刚开始,与其说祖国大地上春风满地吹,不如说一代人脸上的思想迷茫遍地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但他们知道美国的社会生活要比当下的中国更舒服,许多有条件的青年选择了出国。而更多的人留在了这里,刘小东便是其中之一。一位东北大地上,凭借自身苦读考上大学出走的青年,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当青年教师,与自己的恋人蜗居筒子楼,一尘不变的日子让彼此开始变的陌生不语。关于《冬春的日子》电影的内容我只想描述这样的一个开头。而我想说1993年关于影片之外的一些东西。那时候中国的电影都属于体制内,意味着拍电影一般都是政府出资主导。王小帅、娄桦这些高校毕业的青年导演很长时间正如《冬春》里娄桦说的没什么活儿干。《冬春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王小帅自己兄弟们凑钱折腾出来的一部作品,也是王小帅导演的处女作,电影胶带不仅粗糙劣质,全程采取黑白拍摄手法,演员找来自己的同学刘小东,娄桦等人,剧本就拍刘小东夫妇的生活。但这不足以阻挡他的才华挥洒。该影片1994年获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1995年获意大利托米诺艺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这么一说也许大概能知道,如果没有这部作品的诞生,或许就没有后来《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天长地久》什么事儿了。可以说作为画家的刘小东,在这部电影里也就没有了画家的个体身份。如果不是同学,兴许也就没有了刘小东什么事儿。《冬春》某种程度下在说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压抑感,但不得不说又具备了一个时代的共性。

        时间来到1997年,一个叫贾樟柯的青年导演依然走在老前辈王小帅的老路上,凭借自身努力折腾出一部粗糙的电影《小武》,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引起国际影坛轰动。2005年,也就是离刘小东的处女作过去22年,贾樟柯再次找到刘小东,要为其拍摄一部纪录片,名字叫《东》。我想这在电影界也很难找到专门为一个人相隔20多年去拍一部电影。这件事儿反而变得更加有趣。1993年的刘小东,通过电影我们看见了他对生活的绝望,对艺术的某种堕落。2005年电影《东》里面的刘小东则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判若两人。20多年发生了什么?一个曾经郁郁不得志,感情也失败的青年,如今得到了乃至国际艺术界的认可,所以他的画值钱了,他自然赚到了金钱。影片里他对画作的表达需求那么的自信,清晰可见,家庭也幸福美满。他说他要画三峡农民身体里的力量,他说他要画泰国12名妓女的身体,只有身体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民族固有的特色。社会管他怎么样,少折腾,做点自己能做的有意思的事儿,他能画点画,就多画点有意思的东西。其实有时候这些东西听起来,我感觉更像是两个著名导演一起完成了一部屌丝逆袭的电影,当然这是玩笑。但这个玩笑绝不是两个导演有意为之,事实上,它更像是这个时代铸就的一个笑话。

      我经常会想到马云的一个影像资料,当他的阿里巴巴帝国还没成功之前,他到北京有关部门办事,梳着五五分的马云在不断的为官员讲解东西,最后失败而归,坐在车子里的马云失望无比。我想不是因为后来马云的成功,兴许这份影像资料早已石沉大海。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价值观的导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结果论英雄的当下,屌丝的逆袭这样的新词也就派生而出。人的行走过程,人心的历练过程,人性的变化过程,谁会去关注,谁又会去审视与思考?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我不是药神》影评1600字
  • 下一篇:《密室逃生》观后感16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