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兰道》观后感
梦,人类所涉足的最为美妙神秘的领域。无数的记忆碎片在其间或组合凝结,或扭曲变态,或发散升华,在不受控制的想象的催化下,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因其独特的魅力,历来都是小说电影的取材热门,无数优秀作品也由此诞生。
《穆赫兰道》作为其中经典,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至今为一众观者所痴迷追捧。这部影片几乎可以说是最为烧脑的电影之一,口碑两极分化,看不懂的骂看懂的装叉,看懂的骂看不懂的无脑。小编也是看了许多解析文章,又刷了N遍电影,才将大部分细节合理串联。
主人公戴安尼来着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一次在吉特巴舞比赛中的胜利使她萌生了演戏的念头。利用姨妈的影圈关系与遗产,辗转来到了好莱坞,因为一部戏结识了同样新出道的女演员卡米拉,两人彼此爱慕,迅速坠入爱河。
后因各自事业发展不同,卡米拉走红而戴安尼沦为龙套,卡米拉也与拍戏时认识的导演亚当订婚,戴安尼感觉到了抛弃,由爱生恨重金雇佣杀手杀死了卡米拉。
拿到杀手送来的证据后,戴安尼做了一个梦,一个极其主观、虚幻的梦。清醒几天后戴安尼悔恨交加,在精神错乱中饮弹自尽。
本片主演娜奥本·沃茨,因出演《金刚》而为人所熟知,前男友就是大名鼎鼎的“小丑”希斯·莱杰。
在《午夜凶铃》中因其出色惊悚的演绎使得原本娇羞内向的娜奥本被冠以“尖叫女王”的谐称。
在本片中的表演堪称惊艳,与影片主题精妙契合,值得细细品味。
导演大卫·林奇,作品表现形式多诡异,其带有迷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林奇主义”。
本片作为林奇最著名的代表作,将其一贯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错落有致的走势为观影者提供了一份迷幻烧脑大餐,俯拾皆是的暗示也为观众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值得反复体悟与细思。
写这篇评论前,小编对周围的影迷朋友作了一个调查,评选烧脑与迷幻程度的几部影片,《穆兰赫道》高居榜首。
的确,如果将这部电影通篇观看,合并领会,就不免陷于逻辑混乱,人物错杂如果将两个故事(现实与梦境)分开来看,然后在彼此之间寻找关联就会变得较为简单易懂。
而且随着更多的细节得到发掘与串联呼应,观影的乐趣也会随之增加。
上一次给小编这样感觉的,还是读那些红学大师的作品时。算是一个观影小技巧吧。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在教我们变优秀,我们的思维中也根深蒂固的有“至于足够优秀完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观念。就连失恋后,也不禁会喊出“我要优秀”。
这看起来是没有错的,甚至都有些“不可证伪”性——解决不了只是因为你不够完美。但是但我们联系现实试着推广一下时就会发现一个逻辑缺陷。人与人之间恒有差异。
不同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就连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也可能会因为所处时间或空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而针对问题的不同思考,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优秀完美——的定义也就不同。出发点不同,途径不同,其结果不免有差别。但是在特定条件下,解决问题的途径唯一。
这也就是许多努力无果的悲剧根源——向着错误的方向奋进。太过追逐完美就会被其反噬,最终,有些人就会被那些无尽的自我苛求压垮,堕落颓丧。
在电影中,戴安尼也陷入同样的误区,面对事业与爱情的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够完美优秀,在梦境中化身为完美女孩:阳光,美丽,善良,在梦境中无往不利。这可能是所有人都“梦”到过的。
虽然是一部充满迷幻想象的电影,可小编却觉得极为真实。其中之一就是梦境与现实转换时,戴安尼潜意识中对人物的角色设定。
心爱却抛弃自己的人变成孤弱无助的受伤女子来向自己寻求庇护,抢走自己爱人的导演变成事业爱情双破裂的loser,施予怜悯的导演母亲变成和蔼可亲的房东,代收证据的乞丐变成出没在云奇的可怖怪客(恐怖设定的原因值得玩味),甚至是自己选角时的落选也变成黑手幕后操作。细想之下,种种作为无不符合现实中的联想。
蓝色小盒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带了一次颠覆。小编认为,这体现了戴安尼对卡米拉的痴心。现实中,蓝色小盒是杀手给戴安尼的证据,也就是卡米拉的死亡证明。小编相信卡米拉并不是想让卡米拉死,她最希望的是回到从前。
在梦境中,杀手被设定为蹩脚笨拙,其实就是戴安尼潜意识里希望谋杀失败,而当蓝盒打开时,戴安尼的梦境也随之结束,意味着她的所以幻想与希望全部破灭。最后,在戴安尼精神错乱的想象中,已故的姨父姨妈从蓝盒里复活,面目狰狞的逼近,同样是来着戴安尼内心的绝望与悔恨,那是亲人对自己的极度失望。
戴安尼无法自拔,只能举枪自尽,甚至死后姿势也与梦境中的腐烂女尸(就是想象中死后的卡米拉)相同。
影片并没有要向我们阐明什么道理,而只是留下了许多细思极恐的情节。对于影片,小编有一个额外的思考:梦境真的是虚幻的吗?现实真的是真实的吗?在没有思维束缚的时候,比如醉酒,比如梦境,人往往能够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反观现实,先入为主的观念蒙蔽了我们太多,傲慢的姿态同样使我们对周围误解太多。而这个思考,相信终小编一生,也不见得能够完成。
逍遥如庄子,亦有蝶我不分,况吾辈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