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
看完影片,又从头过了前面没记住人名人脸顺着看过去的情节。
又一次泪目。看到安德森在基丁先生的特殊的引导方式下奔涌出诗人潜质最后露出笑客的时候,忍不住再次激动落泪。
这部影片浪漫与现实的对比,令人觉得美好又残酷,令人哀其主人公尼尔之不幸,又舍不得怒他的不争。对尼尔我怒不起来,更多的是同情,是心疼,是设身处地感受他的绝望、悲哀和痛苦之后,对其家庭的愤怒、无奈和倍感可悲。
自始至终,一有他父亲出现的镜头总是那么凝重和死寂。从一开始入学时他父亲去他宿舍找他,要他把助理编辑的工作辞了,到后来命令他放弃他努力争取来的演出机会,放弃自己的梦想,每一次尼尔的表情都是那么忐忑、容忍、畏惧和绝望,完全失去了平日的阳光、开朗、勇敢和乐观。父亲让他放弃助理编辑职务理由是“我觉得你的课外活动太多了”。当尼尔正常表达自己情堵和诉求之后专制的父亲只是斥责道“不要在公共场合顶撞我”,以及“想想你的妈妈”,以“一切都足为了你好,你得听我们的”的惯用命令式语气,让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一见到父亲就失去笑容,全身神经绷紧,习惯性屈服和自我贬低,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无奈又违心地说出“你知道我总爱找事情”的道歉语,不甘却又不得不成为家长实视个人未完成理想的工具,任由他们操控。实在可怜和可悲。
但尼尔真的不是庸俗之辈,他的悟性,他的善良,他的勇敢,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处处可见。一本《诗歌五百年》,是他开始领悟人生真谛的体现,上面有着基丁老师当年的诗社记录,而他将其找出来并加以收藏,可见基丁老师对他的影响有多大,这里说的影响并不是影片最后学校对基丁的证控,而是让尼尔真正明自了生活的真谛,生命的价值。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尼尔选择自杀。他的灵魂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肉体却被从小到大一直压制他的专制力禁锢着,让他怯于反抗。尼尔自毙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演的很好,我真的演得很好”,是说他的演出,是对亲眼看着被父母无情碾碎而破灭梦想的怜惜,更是一语双关地表明之前在家中扮演父母眼中的“good boy”角色演得很精彩绝伦,几手没有反抗过,一步一步按照他们为他设计的人生,像木偶一样被操控着,演绎着自己不喜欢的人生。既然不能再演戏了,那还要”演戏”干嘛呢?对父亲提出的“转校学医十年”的不抗争,是他最后的表演。而灵魂呢?它与肉体分离,随着《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服饰,留在了窗前,留在了人世间。一出喜剧是他对梦想、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剧散,梦灭,人亡,喜悲对比,顿时让人心生凄切之感。
而他的善良和勇敢,在开导因生日收到父亲每年送的一模一样的文具盒而无奈和悲伤的安德森和带着一群小伙伴寻找山洞创建死亡诗社这两个情节中也可略见一斑。关于这个主人公我真的是很喜欢,那么有灵性又生性纯良之子,因家庭教育之诟病而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叹惜。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他步入过丛林了,他吸取过生命的精华了,但是他无法击溃这非生命的一切。
除了尼尔,还不得不说那位重要的老师——约翰·基丁。他的引导式教字,创造性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和教材的教学,高度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培养健全人格与素养的教学,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回归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他的幽默、开明与温和,也正是学生们喜欢的地方,第一节课就从惠特曼写给林肯的诗歌开始,让学生叫他“Captain”,像是与学生间一个小小的特殊称呼方式,“Yes,gentleman.”是他的回应;让学生撕掉禁锢思想的教材,让他们边读诗边踢球,鼓励他们不走寻求路,自己创作诗歌并读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环境和身处的世界,这些情节都令人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的良苦用心。
教育的一个重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填鸭式的教学是灌输知识,知识乃是最低层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又有多少教师可以领悟到这一点呢?很多都是像影片中最后替基丁上课的校长那样,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真要像基丁那样以学生,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回归教育本质的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无疑是最有益的,但是普及起来确实任重而道远。
回到影片,就像我前面说的,基丁先生的教学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要说他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可能就在于当尼尔说“I'm trapped.”的时候没有认真体会尼乐内心的恐惧和无助,没有去倾听尼尔的感受和诉求,一句“No,you're not.”既不能缓解尼尔的不安,可能还会让尼尔感到局促、自责且羞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主观处境。而这一点在后面尼尔向基丁撒谎说已经跟父来谈话过并得到允许的剧情中也可以看出来。
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对爱痴狂勇敢追求心仪女孩的帅气男孩诺克斯,和学校抗争的比其他人更加不羁和勇敢的莽撞男孩多尔顿,还有那个内心丰富敏感的内向男孩安德森。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安德森,这个不起眼的男孩在听了基丁的课后若有所思地写下“seize the day”,他参加了死亡诗社,他将父亲每年都送的相同的笔盒扔掉,他在基丁的引导下作出诗后开心自信地露出笑容......最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基丁离开学校前,他当着校长的面和全部同学的面,第一个毫不犹豫的站上课桌,喊出“Oh, captain, my captain”。他清楚孰是孰非,他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被逼着签名让基丁离开的愧疚,他用这样的方式跟基丁说“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一阵春风”,他用这样的方式替尼尔讨公道,为基丁澄清。陆续有人站起,念出那句“Oh,captain,my captain”。
镜头移过一张张坚定的面孔以及基丁含泪欣慰的笑容,依旧温暖和感人,最后定格在安德森上,影片结束。泪水却难以控制。至今回放这一幕时,仍有全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实在让人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我看完影片的感受。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和对一些剧情的回顾,带上个人的思考和感触,信笔写来,文笔简陋,但回忆了一遍之后,实在对这部影片深有感触,很是喜爱,今后还要重刷这部影片,我想,那个时候的感受,和第一次看或许会不同。
最后,我还想将影片当中一些诗歌记录在这里,不知从何时起就喜欢上了诗歌,或许是之前想练英语口语,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泰戈尔的中英文诗集,坚持把它读完了,在读的时候渐渐喜欢上了诗歌,喜欢诗歌的意境,喜欢诗人的情怀,喜欢读诗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