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建军大业》影评1000字

发表于2020-08-02 05:57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建军大业》影评



我国关于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盈千累万,临近八一建军节,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早期革命题材电影——《建军大业》,看后得出一些观点,现分享给大家。该片以四一二政变为切入点,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那段历史。


不提影片内容,这部电影在演员阵容上就先给人以眼前一新。本片演员不止于老戏骨,还大胆选用了不少“小鲜肉”,这就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我认为这是合适的做法,利用流量明星拓宽受众,也许大家观看此片的目的并不一致,但只要被吸引进去了,就能了解到这段中国革命的血泪史,领会到革命先烈们宝贵的革命精神。但不得不说,最终还得是老戏骨“撑起一片天”。


另外,网络上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有人说此片商业性强写实性差,内容上与真实历史有不少出入,某些情节某些人物表现夸张;而有观点却认为,电影情感真实饱满,感染性强,情节催人泪下。我认为这主要原因便是在年代与岁月,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学生之间这部电影的好评颇多,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以前老一辈人民,老一辈人民从幼时起便知晓中国革命的不易,中国发展到如今的千难万险,年轻一代不同,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睁眼看见的便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汗水与血泪构筑的历史,他们不同老一辈一般几乎是镌刻在心中。所以,褒亦或是贬,都很客观。


对于我来说,我对这部电影表示认可,它对新一代的青年、少年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让青少年对历史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触。一定程度上,它把复杂难懂的历史变得通俗易懂。以我自己为例,我高中是理科生,另外平时对历史了解也不深入。在观影前,我对南昌起义的印象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两页文字和一幅图,通过观看电影,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粟裕、何长工、陈毅、罗荣桓、卢德铭等等许多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人。


内容上,这部电影最打动我内心的有两点。一是该片塑造出的伟人形象,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贺龙、叶挺等人栩栩如生。他们有勇气,在当时那样一个暗无天日、四面受敌、看不见一点希望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伟大的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武装反抗,从零开始组建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队伍。影片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话“见过鬼的人不怕黑,因为心里清楚,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可见革命前辈们过人的勇毅和魄力。他们有远见,他们深刻知道,面对围攻,绝不能放弃抵抗,更不能交枪妥协。他们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只有拿起武器,彻底推翻反革命的大山,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们有韧性,南昌起义大胜后,几个地方的起义连吃败仗,队伍损失严重,但是他们并没有畏葸不前,而是总结教训,重整旗鼓,决定将重心放到农村去,这才有了后来的井冈山会师、农村包围城市。二是故事中渗透的崇高的民族精神: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上至革命领导人,毛泽东一心投身革命,将妻子与三个孩子留在动乱的长沙而不能将他们挡在自己身后。下到每一名革命战士,三河坝战役,陈毅率领三千人对抗敌军三万人,死守三天。最后选出200名战士誓死抵抗为主力争取撤退时间,“父子从军的,儿子离开,兄弟从军的,兄长留下来”,不论这一细节是否真实,我相信战士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是真实的,是每一个华夏子孙所具备的,这也是中国这艘巨轮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几经摧残仍屹立不倒,越开越稳的重要原因。





电影 · 时代

如今,无需我们血战疆场,但赤子的一腔爱国热血难凉。我们铭记着每一段历史,或辉煌,或屈辱,亦或千斤沉重。在历史的影像里,我仿佛看见,飞机漫天轰炸,部队在英勇厮杀,他们冲着喊着,哪怕倒下,他们也微笑着。

时代仍在召唤,作为中华民族稚嫩而充满活力的一代,国家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正能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狩猎》影评1200字
  • 下一篇:《绿皮书》影评1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