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观后感
《信条》是一部2020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电影,又名《TENET天能》,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演员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亚伦·泰勒-约翰逊主演,剧情讲述一名佣兵主角接到神秘组织指派的谍报任务,他必须靠两个字“天能”面对超越现实时间限制,不再只局限于现在的重大挑战,试图阻止即将发生远比核战还要可怕的危机,誓死为地球全人类的存亡奋战。
一项任务出了错,此后很快,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角色——“主角”被带进了一个国际间谍活动的世界,要去阻止一些“比核武器大屠杀更糟糕”的东西,他的武器只有一个词:信条。
为了成功,“主角”必须很快去应对超越真实时间展开的一些事件……但这不是穿越时间的故事,是“逆转时间”。这是个很迷幻的概念,但真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诺兰再次跟理论物理学家Kip Thorne合作,后者也担任过《星际穿越》的顾问。但是这不代表你需要读个物理学位才能理解这部电影,幸运的是,电影里很好地用门外汉的语言传达了科学信息,也拉开了舞台,让《信条》能够带来那些让你眼界大开、前所未见(甚至未想过)的时刻。
“主角”很早就被告知:“你不应该去试着理解它,而是应该去感受它(预告中就有)。”这也是对观众来说最好的切入方式。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内容,你大可以花整部电影的时间试着去理解,然后头疼,或者你干脆就好好坐下,尽情享受观影。
其中最杰出的是一场一对一的搏斗,动作编排无可挑剔,你会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拍成的。……影片本身很烧脑,但去琢磨打造该片的过程,会同样让人晕眩,尤其是时间开始变换无常的时候。在技术层面,这部电影的制作堪称不可思议。
但是影片的角色发展则赶不上技术水平。直到结尾,你依然不能真正理解“主角”是谁,或者任何别的重要角色是什么人。他们之中大多数跟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没有改变,或者可以简化为一些基本的刻板印象设定。比如,肯尼斯·布拉纳就是个“邪恶的混蛋”。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不成问题,毕竟你去看007电影的真正目的也不是为了看有丰富层次的角色,但这不代表你没有真的把情感投射到任何角色身上。
对于诺兰的电影,一个常见的评论是“缺乏感情”,《信条》可能面临同样的反馈。让人兴奋的是影片的套路和Ludwig Göransson创作的革新性的配乐等,而不是出自对角色命运的关心。
必须给约翰·大卫·华盛顿记功,他克服了这些,证明了自己是天生的男主角,他动作戏表现出色,也用自身魅力让一个相对空白的角色变得有血肉。别的角色没有如此成功,也吃亏在角色本身性格描绘不够,虽然一直很有看头的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Neil也颇有趣,他是“主角”的主要盟友,能想出一些疯狂的计划。
诺兰曾经给中国观众录制了一段独家寄语,他说:“《信条》是我们为大银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电影院的头号粉丝,界世个一另往逃,量力的影电过通是就的爱钟最我,感式仪的来带所院影电于迷痴都生一。”
只是简单的倒序,是否已经给你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
如果一句话呢度难的解理你了大加步一进中混杂了诸多正序倒序的内容是否?
想象一下,你坐在电影院里,努力读懂大银幕上不断闪过的复杂句子……
观看《信条》绝对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甚至有点像一场150分钟的智力竞赛。
诺兰会时不时地给你打个气,提供点小提示,给你模糊地展示下终点奖品的形状,但更需要观众自己投入十二分的精力,才有机会顺利完成这场比赛。
作为一部投资2亿多美元的超级大片,《信条》的制作肯定是好莱坞最一线的水准。群星表演、动作场面、异域风光、震撼配乐应有尽有。就像诺兰说的,这是一部为电影院量身打造的电影。
整体而言,作为2020疫情爆发后唯一能拯救全球影视产业的商业大片,《信条》确实以相当特别的方式达成了这个使命,或许片中过多信息量的门槛,可能会让许多只想进戏院放松的影迷望而却步,但我相信《信条》绝对是一部让人百看不厌,每次重看都能发现不同惊喜的电影,其中人们对于故事细节与能力机制的解读必定也是百家争鸣且丰富多彩,或许这种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看法,并激发我们后续讨论的结果,就是诺兰希望我们去体验、去感受所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