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如火》影评
那条白裙子太经典,经典到很多人都只记住了比利怀德镜头下梦露的美,却忘了只有他才能捕捉到最真实也最让人心疼的梦露。
《热情如火》是玛丽莲梦露最后一次出现在比利怀德的镜头里,也是她倒数第四部作品。同时,个人认为这里的“蜜糖”,也是最美的玛丽莲梦露。
真不知道后来的她是怎么坚持拍电影的。毕竟在拍《热情如火》的时候,她那恍惚的精神状态在成片中也能看到一二。尤其收到钻石手链和告别信后,跌跌撞撞地跑到别人屋里子找酒喝,一度让人怀疑那段根本没cut,就是本色演出。
但至少,在这里能看见梦露眼神迷离、唱腔婉转的个人秀,也能从台词中听到她的自白,或者说是比利怀德对她的了解和剖析。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开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幽默所剩无几,只有满眼黑色。再加上后来专注于了解电影拍摄的年代背景、导演的经历、演员等相关,似乎悲凉和自嘲才是《热情如火》的基调。
只是男扮女装太超前,男男相爱的反转结局太出乎意料,还有拜金女仍逃不过萨克斯风男的手心等设定,仍会巧妙地将那些负面的东西掩藏得很好。
所以时至今日,整部电影还是可以边吃爆米花边看,不了解任何背景任何人也可以哈哈大笑。恰如那个贯穿了《热情如火》的关键词——安全。
只有扮成女人,才会变得安全
许是有心,或者无意。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在遭到黑帮追杀的时候,最终还是选择了一开始听起来就匪夷所思的“混入女子乐团”。就像那些追杀他们的黑帮,会在禁酒年代将一瓶瓶酒藏进棺材里,将热闹的聚会掩藏在葬礼背后,将每一滴美酒都装进咖啡杯里一样,甚至就像黑帮杀了告密者的原因——一切都以安全为前提。
但不同于黑帮的安全就意味着别人的危险,两位男主角的安全可没有影响到任何人。
本来中间人就没有找到合适的女子乐手,不然他俩也不会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出现,也恰巧凑齐了人数而没被发现。
另外就是他们的身份,虽然两个大男人混进一个都是女人的团体,怎么看都像掉进了女儿国。可就算13个女人都凑在上铺偷喝酒,也没人发现男人的存在,男人也无心沉醉于自己爆棚的“桃花运”。
女人的世界总是那么单纯,单纯到可以容纳这个世界的任何危险,也可以包容这个世界的所有未知。单纯,即意味着安全。直到今天,也无法确定这是比利怀德发自内心的赞美,还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慨。
阴差阳错的结局,却是最好的归宿
不知道是不是影射为了躲避阿波罗变成了月桂树,总之在上车前一秒,有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达芙妮。如果太阳神是男权的极致象征,似乎结局的男人和男人结婚,在这一刻就埋下了伏笔。
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不是吗?既然不完美,那就找到自己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找一条最中意的路去走,未尝不可。
但面对工作介绍人那套娴熟的说辞,已经出卖了另一位男主的调性——拈花惹草、熟悉女人、游刃有余。所以他可以为了安全化身约瑟芬,也可以为了爱情变成壳牌二世。
在游轮上的那一夜,乔全然代表了比利怀德,将玛丽莲梦露的自信、自我怀疑和母性光辉,通过一场极富张力的戏,诠释到了极致。但很可惜,太多人只顾着去羡慕那张被梦露亲吻的嘴,却忘了她本身是一个极其迷人的矛盾体。
除了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爱情”,黑帮出现在这里之后又被人以同样的方式毙命,也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好结局”。
如果不是那些人都想着赶快结束这无聊的聚会,面前那位连耳朵都是摆设的老大别再唠叨,或许在极度冷静的情况下,富有江湖经验的他们应该可以意识到:那蛋糕太大了,大到可以装下一个人。
但他们的死,不仅让耳朵不好使的老大报了仇,也让两位男主脱离了最闹心的困境,同时也为紧随其后的警察撕开了更黑内幕的口子,并起到了一定的掣肘作用。
说他们死得其所,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一点不过分。
被压抑的欲望,催生更大反弹
前面说了,这部电影的时间背景是美国那一道禁酒令时期。有意思的是,这道法案的催生原因就是妇女运动,是因为太多女人被酒醉的男人实施不同的暴力——家暴、街暴等等。
可在《热情如火》这部电影中,正常男人不喝酒还好点,一喝酒就变呆萌。以酒为生的人,却自然而然地遵守着法令,只为保持清醒。女人呢?随时随地想喝就喝,喝了以后也无非就是说说心里话、排解一下内心的忧愁而已。
由此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道法案的出现,引出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事情:非法酿造、出卖和走私酒类饮料的新的犯罪行为。反倒是喝了酒的人看起来,十分安全,又十分可爱。
再加上酒税实在太高太诱人,所占的比例又太大,于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禁酒运动,仅维持了14年而已。
除了贯穿全片的“反弹”,电影里的每个角色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命运做抗争。
一直被朋友压制的,会在最后选择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男人;
一直被萨克斯风男吸引的,仍会执迷不悔地往同一个坑里跳;
一直用男性魅力做手段和筹码的,会将保命的钻石手链送给那个哭到伤心的女人;
甚至在N刷之后,黑帮老大的死也有一定的自负成分在内,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反弹。
60年前的电影,稳坐经典殿堂
这段时间顺着比利怀德的名字,将他的电影一刷再刷。在重温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慨:60年过去了,这些电影历久弥新的同时,是不是也反应出现代电影的一些问题?
现在太多电影,刷一遍就够了(有时候刷一遍都嫌费时间),反倒是那些默片、古典好莱坞、早期的香港电影、内地电影,看起来更有韵味。
比利怀德的墓志铭
因为越来越少的导演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也不愿意去为这个世界增加一些温度。恰如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能温暖自己的,唯有自己的体温;能带来感动的,唯有从前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