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中国科幻电影还会继续“流浪”吗?
科幻小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晚清时代开始西方科幻小说便开始被介绍给国人,包括儒勒•凡尔纳在内的许多经典作品畅销一时,就连“横眉冷目”的文学大师鲁迅都曾经翻译过科幻小说。这些早期的西方科幻作品引发了中国第一次科普热潮,国内也诞生了一批原创科幻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是老舍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猫城记》。
与中国科幻小说悠久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始终让人觉得缺乏存在感。即使如今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已经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本土电影也在不断地创造票房奇迹,科幻电影始终是一块国内电影行业无法回避的短板。
中国内地商业电影起步于90年代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他与王朔共同创作的喜剧电影风靡一时。接下去以吴京为代表的“战狼电影”创造了内地票房纪录,此后每年国庆档的“献礼片”几乎都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种类型的资本在中国电影市场玩得风生水起,唯独科幻电影缺席了这场“盛宴”。这样的局面直到一个人和一部小说的出现而被打破,2015年刘慈欣凭借着《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雨果奖”,使得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原创科幻的实力。2019年根据刘慈欣另外一部获奖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大获成功,成为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电影的出现使得这种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科幻电影始终伴随着人类电影工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电影科技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科幻电影之中,关于星际和太空的“硬科幻”题材始终是科幻电影最高水平的代表。即使在最近十年超级英雄盛行的情况下,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像《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和《星际探索》这样杰出的科幻电影作品。2020年8月,疫情过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首部大片竟然是重映2014年的经典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国内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热情可见一斑。
2019年,缺席多年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终于横空出世,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尽管电影《流浪地球》与好莱坞顶级科幻大片之间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距更多地体现在电脑特效和明星号召力之上。电影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这样一部气势宏大而又故事简单的小说正是开启中国科幻大片序幕的最佳选择。
作为中国科幻元年的开山之作,在《流浪地球》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俗套的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情节,而是一部对于地球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向观众解释复杂的科学道理,只是在开头“简单粗暴”地交代了在太阳系崩溃的过程中地球所面临的绝境。全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建造了上万座发动机推动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去往遥远的太空寻找新的家园,这样违背物理常识而又极具震撼力的故事背景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
其实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大多数情节都是在地面展开,除了吴京在太空站上的支线情节以外,其他的故事几乎与太空无关。这样的情节设计既节省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又能够避免导演在自己并不熟悉的环境下拍摄电影。毕竟中国电影不可能像好莱坞那样,动不动就能从NASA那里获得支持。然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始终记得电影中的地球已经不再是那颗在太阳系中为了人类一圈一圈公转的行星了。
进入90年代之后,经历了十年对外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对于娱乐有了更高的需求,以“冯氏喜剧”为代表的这种“说人话”的贺岁喜剧电影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到了新世纪之后,随着国人大国崛起的意识逐渐清晰,特别是2008年盛况空前的奥运盛事之后,一系列以商业化方式制作的主旋律电影逐渐占据了国内电影票房。
到了2019年,中国人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科幻电影时代,而以一个“流浪”的故事来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序幕,简直妙不可言。在西方人掌握话语权的电影世界中,中国科幻电影无疑就是一个“流浪者”。然而中国科幻电影有着一个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我们这样一个每天都在创造奇迹的国家。最新的例子就是那座十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这样的奇迹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来说比比皆是。
21世纪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埋头苦干的中国人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强大的高铁网络,最先进的电子商务环境,独立的北斗导航系统,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已经站在了领先者的行列之中。中国人始终坚持着自己不被西方国家认可的社会制度,就像电影中的“流浪地球”那样艰苦前行。
中国科幻电影还会继续“流浪”吗?刘慈欣和《流浪地球》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答案,“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