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头脑特工队》观后感,一篇成年后,我给自己的课题,前几天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有个声音:我一定要写这个读后感,因为它太重要了。我在青春期时,因为没有调节好情绪,导致我的人生一直处于一股浓重的黑调,当时的我很无助,迷茫,如主人公莱莉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各座岛屿,一开始以快乐为主导的情绪慢慢远离,忧伤紧随其后,电影中以拯救为主线,展开了一场冒险,留下愤怒,厌恶和恐惧,这些情绪小人们在争夺控制权,于是大脑中出现了重大危机。
1 / 以一个成年人的方式看待过往
看完这部电影时,除了有自己走出来的释怀,更多的则是想要叙述一个事实:不管何时,接纳自己的每一个情绪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情绪都是一份礼物。接纳,意味着走向更好的成长。
乐乐(快乐)和忧忧(忧伤)是两大主要情绪。年幼时,多以纯粹的快乐为主,忧伤通常退居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忧伤会慢慢参与进来,它不仅会反映在当前的情绪中,还会给曾经快乐无忧的记忆染上忧伤的色彩,所以经常被其它情绪所排斥。
其实我的14岁,同样有了自己的初具规模的忧伤,当时的我对那个情境是不接受的,也难以承受,导致过去的美好回忆被衬托成对曾经的不接受。
情绪的出现往往是一个信号,它提醒你应该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当然这个应对方式对于年幼的我而言,它是凌乱的,失去控制的,这里我不是说怨恨,只想提醒自己,要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关注并且支持,一如莱莉的父母。
一开始我也不接受自己的忧伤情绪,我把所有的一切换上了我认为的“黑”,形成一个坚硬的壳,挡住了和世界沟通的桥梁。黑色于曾经的我而言,意味着隐藏,保护,与世界隔离开来。
现在的我明白了自己曾经的无助,也原谅了那个把忧伤当情怀的自己,因为那时的我别无选择,那时的我的重要他人,她们根本无丝毫的察觉。我特别感谢曾经自己的崩溃,无助,甚至怨天忧地的述说,因为正是这些情绪的释放帮助我安然的度过了,那段艰难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期,所以我能安坐于现在,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不断的探索,前行。
2 / 拯救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我曾经如电影里掌管快乐的小人—乐乐一样排斥忧忧(悲伤),把她掩盖在自己的心底,以她为耻,认为就是她毁了我的生活,不轻易让她视人,但又在无数个夜里谴责她,怨恨她,于是“忧忧”越来越萎靡不振。别人的快乐,洒脱,随性,都会刺伤我,我只能躲进自己的世界里,任由“怒怒”向自己的父母发出愤怒的信号,任由“厌厌”摆出一副我最拽,无惧天下人负我的冷漠表情。其实别人的记忆里,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是觉得曾经有个同学很奇怪,模糊中无他。
你不是你眼中的你,你不是他人眼中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活了三十多年,近来才悟得这句话的真谛。曾经我眼中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具象。我与自己过不去了这么多年。
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不断的觉知,不断的反省,践行。然后,在某一天看到小伙伴的发的这段文字时,幡然醒悟,突然就同频了。原来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自我救赎的路上,关键在于自己。我的不再为难别人,也是不再为难自己。
现在的我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她们的愤怒,也容许自己偶尔的失控。接受我的,他们的“忧忧”,感恩一切包裹着情绪的礼物。
3 / 我记忆中失去的BingBong
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遗忘的过程。我们不断的在生活中与陌生人相遇,相知,同行,然后分离。
过去的我没办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苦苦纠结于过去,为什么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最难过的就是被遗忘了。
当我看到Bingbong为了帮助忧忧回到总部,选择了被留在记忆的废墟之中,然后慢慢的被遗忘,我内心啪的一下,感觉到了忧伤,感动,还有释然。
我们珍惜每一时刻与我们相遇的人,然后怀着感恩的心,目送她们离去。感谢在生命中与我们相交的每一个人。她们来到我的生命中,在我生命的那一刻完成了她的使命,或陪伴,或给予,让我们的生命在那一刻有了更多的感动,欢愉,或者促进了我们的成长,那就是生命的赠礼。
4 / 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喜欢用欢乐抵抗悲伤,拥抱乐观逃避消极,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正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力量:愤怒,忧伤,嫉妒,厌恶,自责,所有的负面情绪都给我传递了一个信号,提醒我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
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逃避忧伤,愤怒,厌恶,恐惧,让我们看不清自己是谁,逃避自己,只会带来更深的负面情绪,就像曾经的我自己。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接纳它,把它当成礼物,挖掘的过程,带着拆礼物的心,慢慢靠近我们想要的答案。
我们只有两种基本的情绪,爱和恐惧,如果我们选择爱的频率大于恐惧,关系会大为改善,人生也会彻底改变。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