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长安三万里》影评1100字

发表于2023-07-20 07:3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影评



情节概述



故事从安史之乱的战场开始,老年的高适领军对战吐蕃,无奈情势危急,只能退守泸水关。此时皇帝派程监军持节而来,高适以自己的视角展开盛唐的衰落。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比较兴致缺缺,因为从高适的部下放走俘虏开始,我就意识到这是高适的计策。(当然了解安史之乱的人只会觉得我是个呆瓜。💦)看了一会儿之后我就觉得这部电影还蛮有意思的,至少让我对主要人物(高适和李白)的人生经历大概有了一些了解。



不得不说,电影场景和氛围塑造还是很不错的!😋


//雪山!开局即边塞()。👀



高适自幼天资愚钝,不善言辞,不会读书,但习得一身高家枪法,想要去长安施展抱负,重振家族。高适为光宗耀祖而投身报国那一段,我忽然就有点感动,大概是被一种纯粹而坚定的信念击中。



在前往长安的路途中,他和李白相识。但是当时李白的行囊马匹被贼人所偷,因为马匹上有他好友的遗骨,所以一定要追回。李白错将高适认为贼人,二人大打出手。高适说话结巴,尽力解释说不是他偷的,李白便借了高适的马狂追,在高适的帮助下寻回马匹和行囊。

//高适和李白的初见。(怎么讲得这么浪漫…🫥)



接下来两人相伴而行了一段时日,但是高适要东去长安,而李白欲西行扬州,所以二人分到扬镳。高适和李白约定,一年后无论如何都会去扬州寻他。


//李白和高适一路同行,高适教李白枪法,李白教高适相扑。👀

//长安!感觉很适合做明信片。😯



高适在长安始终不得志,在岐王的宴会上表演高家枪法以求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和荐举。宴会上,他认识了杜甫。


//王维在这部电影里完全守身如玉!甚至不和大家一起饮酒作诗,也不看歌女唱歌跳舞…👀



虽然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忘年交,但是看到杜甫小朋友还是忍不住笑了。💦


//右边是小杜甫,太可爱啦!🥰

//常建,新科探花。虽然此情此景我第一反应是孟郊的“一日看尽长安花”。



高适在长安一年什么名堂都没混出来,偶然知晓岐王宴会上歌女所唱的词竟是李白所作,顿觉自己毫无建树,心灰意冷准备归乡。



在这之前,他去扬州找李白赴约。


//高适来扬州赴和李白的一年之约。



李白依然在扬州声名大噪,甚至长安也可听到他的名号。但他已然忘记和高适的约定,只当高适突然来访。



高适被扬州城的纸醉金迷震撼,同时也觉得格格不入,更是不满李白在此挥霍无度、虚掷光阴。但在与裴家女扮男装的小姐比试落败后,高适意识到自己学艺不精,执意回乡苦练武功,再次与李白告别。


//扬州,繁华的销金窟。



高适回乡一年后,李白落魄而来。一年时间,天上地下。李白父亲壮年而逝,家中哥哥已经分好家产,说李白近几年早已将他的那部分财产挥霍一空,将他赶出家门。李白突然之间穷困潦倒,决定去许家当赘婿。



高适坚决不同意,但是孟浩然却说可行。最终高适在黄鹤楼与李白饮酒时留下一个“否”后不告而别,李白最终还是去当了许家赘婿,继续他的逍遥日子。



中间一段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高适从军,但未有军功,并且见“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心灰意冷离开。此时李白因无意撞破安禄山欲反而被追杀,逃亡时与高适重逢,并且两人一同救了郭子仪。为此,高适欠下哥舒翰一个人情。



李白随后入长安,再次扬名。但好景不长,他又因李林甫陷害得罪贵妃,夫人也新近去世,李白人生再次跌入谷底。他决定遁入道门,寻世外之道。



李白入道门后与众友人饮酒,这里出现了我最喜欢的诗!《将进酒》。🥰




高适最终还是入了哥舒翰帐下,但很快便发生安史之乱。而此时哥舒翰已垂垂老矣,对战安禄山伤亡惨重。面对军营里许多人想投靠安禄山的局面,哥舒翰和高适绝不屈服、杀出军营。无奈哥舒翰力不从心,只叫高适突出重围,告诉皇帝“不是所有蕃将都有不臣之心,我哥舒翰没有降”。



高适快马赶回长安,但长安依然沦陷,风雨飘摇间高适临危受命。


//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任三镇节度使。



李白原本已经和夫人隐居庐山,此次却老而昏聩,投了永王,犯了谋逆之罪。高适刚正不阿,坚决要惩处李白,郭子仪上书向皇帝求情饶李白一命。最终李白被发配夜郎。

%但李白不是老而昏聩,他在政治上一直过于乐观,就是,不太聪明。



时间线回到现在。



高适兵行险招、出奇制胜,痛击谋逆之师且解长安之困。


//高适回忆当年李白教他相扑时还告诉他,应当如何骗过对手。


//程监军拜别(可以这么说吗?👀)高适。



//李白在被发配夜郎的途中,于白帝城获赦。



有个问题,我是一个对历史以其诗歌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又相对割裂的人,就是说我对诗人的生活年代、出身背景、历史事件的认识都是点状的,很难把它们互相之间联系起来。这导致我在看《长安三万里》的时候不免生出一些惶恐,我很担心它是不是虚构或者夸张了一些人物行为和相关事件。而且我对于哪位诗人什么时候作了什么诗是没有印象的,我很担心顺序被调换了。👉👈

每个新人物出现或者新事件发生的时候,我的状态就是,好像都听说过,但又都不了解。💦



去看之前wll转给我一些评论,有人说看电影的观感很差,因为影院简直就变成了背课文现场,每次诗歌出现的时候都有很多小朋友跟着背…幸好我这场人很少,小朋友就更少了!😋



我不太清楚这部电影的针对受众是谁,只是对我而言它有点太直白了,并且一些台词略显出不合时宜的刻意。



首先是诗歌的直白。我认为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言有意而意无穷”,诗的艺术是留白的艺术,它给人以丰富朦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捅破窗户纸的天光大亮。有些时候,情节和场景已经对一些诗句做出了非常明显的暗示,我会为我get到这个点而觉得很有兴味,但遗憾的是,很快人物或者旁白就会开始读诗了。🫥



其次是台词的刻意。印象很深的是李白和高适第一次告别时,李白说高适心中锦绣的那一句,很明显是化用了余光中形容李白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让我有一种很严重的时间错位感…😥而且很多台词都在尽可能贴相应的诗句,让我觉得过于生硬了。☹️



最后是结尾的处理。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喜欢这种在即将结尾的时候大量给出信息的安排,比如最后借程监军之口说高适战术的巧妙之处、说高适不争功的淡泊大义、说高适智救李白的深谋远虑…我可以理解这是一种不断将情绪推上高潮的手段,前提是它就这样戛然而止,但是这段后面接上了一些非常和缓的情节。很悲伤,这两种结尾方式单独来说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是它怎么连用了呀!😳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八角笼中》观后感1300字
  • 下一篇:《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