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400字

发表于2023-08-03 08:0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一位自小在影院长大的兄长看过这部《长安三万里》之后强烈向我推荐《长安三万里》观后感这部爆火的国产动画,他说这是他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动画电影了,仅凭这些文化就是外国人无法超越的。

    确实,剧中遍布我们儿时课本里的诗词,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唤起了我们青春时的梦。兄长说,这部剧没有一些人生经历是无法体会它的感动的,几个镜头看到动情处忍不住就流泪了。

    与兄长一样,观影中我也体会到了他所说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感怀。看完《狂飙》我想到了一个字:局。看完《长安三万里》我的一个感受是:难。

一、博功名难

    所谓名航禄饵钓尽天下名士,自隋唐创立科举以来,考试成了天下学子获取功名的主要方式。

    高适本为渤海郡王之后,怎奈家道中落,为了光耀门楣他来到长安,但空有一身文才武艺却无用武之地;李白为了名扬天下,却因为出身低微只能走“行卷”一途,甚至为了功名不惜入赘许府;出身名门的杜甫仍屡试不中,王维之才亦需依托玉真公主举荐方能跻身。

    得功名难,古往今来,悉皆如此。怀揣美国梦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了出人头地血战上海滩的许文强。哪个男儿心中没有过英雄梦呐,又如何甘心摧眉折腰事权贵呐,可现如今的我们挤破头的想要考名校、拿学位、发国外高水平的论文,不也是为了博个功名吗?

    但看着那些震古烁今的古人尚且如此,慢慢认识了自己的平凡与普通,没有韦神那样的天纵奇才,也注定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终日的忙碌不过是为了谋一个小小职位,有一个赚钱糊口的营生。

二、遇知己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年的高适回想起自己三十岁作的这首送别诗,也忍不住感慨自己的年少无知:就算是天下人人识君,其中又能有几人算得上知己呐!

    李白和高适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但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他们少年相识,以诗文为交。高适打心底的钦佩李白,羡慕李白,他没有李白的才情,更不及李白潇洒。他知道李白是大鹏逍遥云端,不羁人间小节,所以他理解李白得意时对他的冷遇。他又是打心底的爱护李白,看到李白纸醉金迷、千金买笑,他忍不住直言相劝;李白身陷囹圄,他拼命护他周全。

    而李白又何尝不羡慕高适呐!他以高适的形象作诗,教高适相扑、鼓励高适“大鹏终有直击云天之日”。当他被李林甫陷害,身边风光不在时,他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高适,因为他知道他们是知己。

    疫情期间在北京见了分别十年的同学,我们二人饮酒畅谈了5个小时,一起感慨从一个起点出发的十年旅程的出人意料。我向他袒露自己当年的自卑和对他们潇洒自在的羡慕,以及因为他们分配到北京的上级医院而产生的自惭形秽。但是当听到他说他当年很羡慕我时,我愕然了很久。

    很多的故交好友,散落四方,各自为生活奔忙着。通信便利了,却没有常常联系,虽然没有打扰,但其实都还在彼此心里。交通便利了,也总是约着要见面,却总没机会见到,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再相见时也会说上一句:久别无恙。

三、行路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十三岁科举失意的高适,去扬州赴与李白的一年之约,在扬州二十四桥的歌舞楼台间,他输给了女扮男装的裴十二,他看到了自己的年少轻狂,当夜即决定返回梁园故里,继续勤学苦读。

    三十三岁职场遭忌的高适,来到繁花锦簇的长安,看着春风得意的李白,他不觉自惭形秽。他决定再给自己十年时间,看能否身登龙门。

    四十三岁人生过半的高适,感慨李白是谪仙人能够回到天上,而他是世间人只能在世间盘桓。人生之路逝者如斯夫,他决定与现实妥协,去赴十年之约,入幕府当一个记室文人,用一笔一画驰骋疆场。

    五十三岁时他终于因为安史之乱当上了淮南节度使,后因战功终被封为渤海县候。

    高适,虽没有李白杜甫之才,却是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卓著者。他的一生,从来没有一刻懈怠,没有一步行差就错,他不曾恃才傲物,更不敢恣意忘情。他时刻记着列祖列宗的遗训,记着身上的责任。但哪怕是他,人生的路也是走得跌跌撞撞。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哪能保证不犯错呐!哪怕聪明潇洒如李白,都会在晚年卷入永王之乱而被流放。他忍不住地感慨人生的旅程: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四、被认可难

    被认可难源于偏见。任何一群人和个人,假如习惯于传袭许久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模式,大致都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天经地义,于是偏见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被认可难,被所有人认可更是不可能。

    人红是非多,最近现象级的热度将一部剧《长安三万里》和一首歌《罗刹海市》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全网讨论。有人指出《长安三万里》关于历史的描写严重失实,剧情生搬硬凑,将李杜会时间大大提前,有种关公战秦琼的荒诞感。更有甚者,动辄上纲上线,指责编剧篡改历史,容易教坏小孩子。电影在洛阳路演时,更是遭到举牌抵制,声称剧组篡改历史,李杜会在洛阳,剧组有意隐藏了关于洛阳的戏份。

    我们也许可以把偏见分为针对个人和针对团体两种。曾国藩在提醒他弟弟的家信中写道: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既然每个人都保有自己感情生活和自己观点的权利,针对个人之间的偏见我们很难消除,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针对个人的毁誉应该看的淡一些,更不应该没有理智的跟风去轻易全盘否定、批评个人。我们有一句古话说:“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对个人的偏见而延长到他的每一个行为,是不公平的。

    同样的,对于团体的偏见更加容易找到共鸣,于是也更普遍。我们容易从“自群”出发来否定“他群”,比如:李白因为出身商人之家,又是胡人,在当时就被归为“下人”,所以哪怕他才高八斗也很难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接受。这就像现在北方人认为南方人滑头,南方人认为北方人蠢笨。有纹身的人是不良少年,女孩抽烟不正经,染头发的女孩被网暴致死,同性恋被歧视,等等等等对团体偏见数不胜数。但我们有时也会突然在某一刻明白过来某些固执的偏见是非理性的。

    “自群”的范围是不确定的,“自群”与“他群”间的关系也是相对的。作为一个生在梁园并长期在西安、洛阳学习生活的人,我自认有资格说句“公道话”:在商丘时我说自己是柘城县的,在洛阳时我是商丘的,而在西安时我自然就是河南的。剧中提到家乡商丘让我为家乡自豪,而长安与洛阳的千年底蕴更不需要任何人为她证明,历史的车轮左右了城市的兴衰,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个人,更需要做的是爱护自己的城市,为自己的城市做实实在在的贡献。

    《长安三万里》和《罗刹海市》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它们引发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至于你获得了什么或者更关注什么,那就见仁见智了。

五、做难事必有所得

    人生的难事还有很多,年龄越来越大之后,也渐渐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要修炼的部分。你唾手可得的东西可能别人却是可望不可及,同样的,别人视为平常的东西,可能是你一辈子都想努力获得的。

    看了电影我们知道高适其实是患有阅读障碍症的,对别人来说很轻松的看书识字对他来说却是很难。患这个病的名人还有很多:达·芬奇、毕加索、爱迪生、爱因斯坦、丘吉尔。好在他们都没有放弃自己,高适也没有放弃:他满怀愤懑在边塞驿站的诗板上写下的《燕歌行》,虽然因此备受排挤,却赢得了边塞诗人的美名;送别友人时他动情写下的《别董大二首》,让他的诗名跨越古今。

    唐朝的诗板让我忍不住称奇,那时的写作和传播都是很艰难的。在黄鹤楼上留下一篇诗作的难度不亚于发一篇顶刊,但真正的好作品却也能通过口口相传从烟花三月的扬州传到长安歌女的琴声之中。

    唐时的诗板有点类似现在的朋友圈和个人公众号,虽然如今我们制作内容的效率越来越快了,但打磨好内容的耐心却越来越少了;虽然传播的速度更快了,但被湮没的速度也更快了。《长安三万里》和《罗刹海市》都是经过创作团队耐心打磨的好作品,所以才会获得那么多的关注和喜爱。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八角笼中》观后感1600字
  • 下一篇:《八角笼中》观后感12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