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绿皮书》影评1300字

发表于2023-09-05 07:5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绿皮书》影评



姓名:赵志伟

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

年级:2021级

专业:表演

奖项:第四届福建省高校“学问杯”影评大赛一等奖


  耕种在歧视下的理想与现实 

评电影《绿皮书》

影片《绿皮书》以1962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时代背景,讲述白人司机与黑人钢琴表演家一起南下巡演的故事,导演用极富意蕴性的镜头语言、镜像式的人物语言、隐喻符号的道具语言,构建了一幅自私与无私的双义人性拼图,传达出在现实的压迫下,伟大人类对理想世界不懈追求的命题。


一、种族歧视背后是人性的自私

巴拉兹贝拉曾说:“电影制作者往往通过镜头画面的构图来表现他自己的个性。”镜头作为电影最基本的语言,不同的镜头画面将物体放于特定的位置,导演以别出心裁的构图美学展现了种族歧视下现实的残酷与冰冷。南下途中,托尼与雪利在车内对话时的景深镜头,托尼处于构图前景之中,与之相反的雪利不仅处于背景,而且托尼讲话时导演运用虚焦镜头将雪利虚化,融入背景画面中,消除了画面中雪利的模样。变焦镜头的画面处理契合了雪利所处的残酷的社会环境,隐喻式地流露出黑人在白人世界里的从属。此外,大量演奏时采用的全景镜头,雪利处于画面中央的位置,周围的白人作为观众占据了画面的周围,在面积上对雪利造成挤压。在构图原则里,位置原则与面积原则决定了人物在画面当中的重要性。雪利身为演奏者却在画面中处于面积上的弱势,处于演奏中心却被世界和社会所歧视的雪利,在现实和理想交织的艺术张力中博弈。尽管具有高贵的气质和出众的才华,但却无法抵抗肤色的不平等性。黑人与白人的觥筹交错中,黑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彼得法雷里更是大刀阔斧的将种族歧视下的冰冷淋漓尽致的彰显,隐忍的传达出现实之下的不平等。极富意蕴性的镜头语言中流淌着残酷现实里冷峻的洪流。

“语言既可以掩饰思想,也可以暴露思想。”加图曾写下这样的警句。电影中的台词以语言的形式,在直接与间接中传达荒诞现实之下人性的自私。托尼的话语中提到:"黑人不都喜欢吃炸鸡、烤肉和羽衣甘蓝吗?" 一个比黑人更像黑人的托尼,以上帝的视角给予黑人标签化的定义,忽略了人所具有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将黑人的思想禁锢于黑笼之中,种族歧视的影子在台词语言的表达中愈演愈烈,人性的自私与偏见油然而生。而当雪利在看见托尼像黑人一般在地面上聚众赌博时说出:“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你不一样。”如一把利剑刺入观众的内心,作为同是黑人的雪利说出贬低自身种族的话语,寒潮般的痛感扑面而来。自我讽刺的话语中,对于自我种族的痛切认识,撕裂了蒙在真相表面的遮挡物,将现实的残酷暴露无遗,不平等的待遇即便是作为出色的演奏家也无法避免,无奈感在话语声中不断地荡涤着浪波。由别人的定义到自我的定义,镜像式的人物语言中翻涌着凶残现实之下人性自私的不断显露。

莎士比亚曾说:“道具是灵魂的舞者。”多次出现的道具被赋予了理想世界的美好。雪利南下要求演奏时的施坦威钢琴,舞台上的钢琴以不同的方式因为雪利最终出现在舞台的中央,获得一时的荣光。此时的钢琴作为雪利演奏的唯一要求,它的出现与雪利南下所获得舞台上微薄的尊重形成完美的契合。在那一时刻,舞台上的钢琴与舞台上的雪利在理想世界中获得了尊重与认同,并获得了不同族群的认同感,在一定时间内忽略了各自的肤色差异。南下前行的汽车,在不断前行中不曾停歇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历经风雨与修补中完成了自己南下前行的使命。汽车在南下前行路上的奔跑,以不断奋勇的精神与现实做出反抗,行满结束的它寄予了得到平等的希望与希翼。理想世界的美好由它在奔跑的路途中奋斗而到达。道具的植入,以其隐喻的符号化表达畅想了理想世界的到达。

二、冰冷的现实


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诗与美的电影。每一种艺术都是以人为描写对象的,艺术是一种人的表现,它表现的是人。电影中导演别出心裁的人物错位更是大刀阔斧的把种族歧视中人性的冰冷与荒诞抽丝剥茧。主角的安排很巧妙,托尼是白人,却只是一个混混。雪利是黑人,却拥有一个高贵的身份——音乐家。即便如此,托尼对雪利也抱有歧视,这在当时似乎是白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雪利是个幸运的黑人,他的音乐天赋使他不像大多数黑人那样过着苦难的生活,因此他也不了解他的黑人同胞,与他们格格不入,但他与他们仍有共同点——被白人所歧视。在畸形的社会现状下,仅以肤色定尊卑,无论才能与否,唯一的区别便是肤色的黑与白。导演别有一番韵味的人物设定深切讽刺了种族歧视下社会现实的荒诞,白人对黑人先入为主的狭隘定义折射出人性的自私与丑陋。

不仅如此种族歧视荒诞冰冷现实的刻画,还体现在声音的处理上。早晨起床接到电话的托尼与雪利沟通工作时间,在情境中,我们只能听到托尼与其妻子的声音,雪利的声音被减弱。这一声音细节的刻画,暗含了雪利被歧视的现状。影片最后的一场演出,因遭受到了不允许在餐厅就餐的不公平的歧视对待,雪利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但镜头的切换使雪利的声音又一次减弱,采用两个提琴手旁的观者视角来叙述,将冰冷现实中真实的歧视入木三分的刻画,似是有种“人微言轻”的无奈。在西装店买西装时,老板毫不遮掩的对雪利露出了歧视和鄙夷的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制止了雪利的爆发,但镜头的转场,雪利在舞台上激昂愤慨的弹奏着钢琴。雪利将自己的愤怒幻化为了对音乐的宣泄,这种对愤怒的“失声”,实则是对不被尊重不被认同的冰冷现实无声的控诉。如果说影片的三次失声是对冰冷现实无声的控诉,那么最后在大雨之夜的呐喊则是隐忍已久的对自我身份认同混乱的释放。遭遇了种种的歧视和不被尊重的残酷现实之后,雪利在失望中一次次打碎又重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在大雨中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和自己也和现实达成和解。

三、根源是种族歧视,对人性的肯定和理想的期许

尽管导演多次强调现实的冰冷和人性的自私,但在影片中,导演仍然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对理想进行期许,对人性进行肯定。蓝色的轿车驰骋在美国南部的公路上,如果说向南的路途是过程和经过,那么汽车便是这场旅途的亲历者。蓝色象征着自由和理想,在本片中的蓝色的汽车承载了雪利为争取平等民权而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定信念,他们行驶在路上,从现实驶向理想,意味着雪利对现在处境以及未来命运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绿色的幸运石是雪利和托尼二人珍贵友谊的见证者,绿色所代表的希望从小小的幸运石上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撑雪利的信心让他有勇气去完成自己所坚定的正义事业。绿色是和平亦是和解,雪利与这个不公的世界和解,为着平等与和解,一路向南。影片最后,大雪之夜,托尼被警察拦下被告知汽车发生了故障。全景镜头中,昏黄的路灯光线照亮了修车的三人,在黑暗中愈发的光亮丛生。这是导演借助光线对人性之善小小的肯定。电影是一台造梦机,在遭受无数不公与折磨时,导演仍能记起人性的珍贵,重现勾画美丽善良的画卷,这是导演最大的仁慈也是电影在歧视不公的世界中衍生出的最大意义上的成功。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卧虎藏龙》观后感1200字
  • 下一篇:观《奥本海默》有感1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