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只此青绿》电影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25-04-23 09:21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只此青绿》电影观后感


   *随想罢了,再也无法写出以往的文字了,不过为一记而已。
   我也曾探寻过,为什么独与青绿有着久缠不分的联系。
    我不知是何物,令我在听到那乐曲响起、看到那绝色出现的刹那便潸然泪下。好似我已经熟谙了这份文物这位画者,是一眼千年的岁月回溯,是隔着千朝万代的故友重逢;好似总有一根长线牵连着彼此的魂魄,轻轻一拉连心脏都会震撼不已。
1.   

    再一次看着这位天才画者,在意气风发的年纪挥笔绘就旷世奇作,仍旧唏嘘感慨不已。
    淅淅沥沥的漫天青丝,回旋迸溅的清波冽涛……希孟在此时显得如此纯粹,仿佛天地间最澄澈的琼浆,都荟萃于那透明的魂魄中。执笔点水间仿佛是点通了山河的魂魄,采风奔跑间亦是奔进了江山的深邃;苦思后的凉泪何曾不是青绿流淌而出的血液,欣然畅游于青翠的沧溟中亦是与天地共鸣的痴醉。真实的他会是如此吗?或是说世间真的可能会有如此澄澈、痴醉的人吗?我,不敢断言。
   痴醉的大鹏陨灭于飞向南冥的途中,最后一片羽毛翻飞掉落前,眼中倒映的仍是遥遥的千载青绿。既知这澄澈不太可能存在,又为何为之动容?可能就是因为,我的心中有这样一份澄澈的存在吧。——坚信着心中这份对于澄澈的念想,再浑浊昏暗的时刻也会想起:既然曾有这样的纯粹的人触动过我,有这样的美好激励着我,何不就秉持着这样的赤诚而澄澈的信念,一路前行?
    它渺茫微小,却是于人们心中光芒万丈;它诞生于对光明理想的渴求之中,哪怕再黑暗的时刻,也会有这一团朦胧却坚定的光亮,在遥遥处指引着迷路者。
   深信不疑的人叫它信仰,满怀信心的人叫它理想,颓废丧气的人叫它妄想,乐观积极的人叫它希望,意志坚定的人叫它初心。我想它可能不需要名氏,因为这份如新生一般纯净的信念念想,本身就会让生命向前前行的每一刻,都熠熠发光。
2.

     电影后端,冬雪纷纷而下,烛光金黄的光亮在灯油中挣扎。那是将死的太阳。此时的少年已经挥洒完了几乎所有的气力,那在茫茫岁月中还燃烧着的青绿之火,已经汲取了一个原本蓬勃而熠熠的生命的所有。——希孟知道天妒英才吗?这样临于注定的命运前,却还是一笑置之,满心赤诚地起笔绘就……
     二十一世纪的故宫文物研究者也曾独白,尽管知道这份文物终将会消失于历史的尘埃——绢轴画卷最多只能保存800年,近千岁的《千里江山图》已是超期服役……面对注定的事实前,自己所做之事不过是徒劳,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将这消逝的日期拖长一天、再拖长一天……——研究者又知道答案吗?这样徒劳的痴醉,又有何用?
    我想,或许这就是华夏文明赋予给希孟、给研究者、给每一个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吧。灿然的使命盘绕在国人的血液深处,回荡于一呼一吸间,自宿命决定以来便与国人的魂魄紧紧相扣,使他们纵使料见熄灭,还会竭尽燃烧。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因为,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他物与这青绿、与这使命相比,不过是渺茫的尘埃。无论名讳、声誉,甚至是,生命。
这就是使命——华夏赋予吾的使命。
明知宿命趋向,明知前途去向,却还是义无反顾、满眼热泪、满怀希望。
3.
    我相信华夏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宏伟庞大的生命体,每一件文物、每一位国人都是组成祂的千万缕血肉之一。我们每一位自华夏诞生以来便紧紧相连,自文明出现便不可分离。《千里江山图》便是这宏伟的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缕血脉神经——因而一旦这条神经一旦被触动、被拨响,这撼天动地的绝响便会贯穿寰宇,纵使相隔千丈万里的国人,也会感受到这份直击魂魄的韵律,这余音万年的歌唱。
    这也是为何,今日当那熟悉音乐和色彩出现之际,心中深处的弦便在一霎间被深深拨动,弹奏的余音化为热泪潸然而下。
——我相信这泪水没有岁月之限,不论是千年前的希孟抑或是千年后的吾辈,只要走入到这青绿河山、这宏伟文明的深处,无一不会热泪涟涟。
    这是王希孟的宿命,是千里江山图的宿命,是青绿的宿命,是千万国人、文物、历史的宿命:终将消逝,化为渺茫的尘埃,却最终组成这茫茫无垠的华夏文明。因为终将陨灭,所以存在才无比珍贵;因为终将会被遗忘,所以每一笔痕迹都熠熠泛光。
这是青绿之灵,也是华夏之灵。它将与每一位华夏儿女都紧紧相依,璀璨闪耀,亘古不衰,直到寰宇陨落的时刻。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奇迹男孩》观后感1500字
  • 下一篇:《超脱》观后感1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