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家族》观后感
长大以后,外出求学,逐渐迁徙到出生地之外的地方,随着工作嫁娶定居的人生路径慢慢展开,日渐老迈的父辈被有意无意地留在了身后,留在了同他们一样日渐老去的村庄亦或小镇——这是我们很多80后的成长写照。
日本影片《东京家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虽是异国人事,但有共通的东亚式情感迷茫与慰藉,非常值得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一看。
一对老人来到繁华大都市东京,看望在这里生活的三个子女。家人团聚当然喜悦,但是孩子们各自也担着生活的重担与无奈,老人们看在眼里却爱莫能助,应该按计划留下还是适时地离开......
影片最后,办完了母亲的葬礼,孩子们陆续返回东京,继续打拼各自的人生,只留下年迈的老父亲,守着偌大的空房子,一个人孤独地面朝屋外坐着,数着时间,打发漫长生命剩下的光阴。
子女们为什么没有把老人接回城里一起生活呢?按照我们国人理解的,留下老父亲独守空房好像有违孝道。
导演这样的安排,恰恰体现了最具“日式民族性”的大结局,“尘归尘,土归土”,各自回归到各人本来该处的位置上,各自扮演好各人的本来身份,“各就各位,各安其分”。
我非常喜欢的两位日本演员,苍井优和妻夫木聪,饰演一对恋人,老人的小儿子和未来儿媳妇
了解一些日本民族文化的人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
这种等级制度不仅存在于平民和贵族、员工与上司、师傅与徒弟之间,也存在于男人与女人、夫与妻、父与子之间。
日本社会中的所有人际关系,忠、孝、礼、让等等,都可以归纳为这种“尊”与“从”的关系。正是这种严格的遵从关系构建了日本社会井然有序的秩序。
去过日本的朋友都对日本人的礼节和秩序感到惊叹,30度鞠躬、45度鞠躬和90度鞠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面对的对象是有显著差异的。
影片中,年迈的父母从乡下舟车劳顿地赶到东京来看望孩子们。观众一方面看到了老人对于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的挂念与疼爱,一反面也感受到了老人对于孩子们的无暇照顾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与刻意疏远。
子女也是,对于父辈既有力所能及的关爱,也有不能为之的坦然。
这种长幼之间既有亲情聚合又有冷漠疏离的感情,很不同于我们国人所讲的礼与孝。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孝与其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情,不如说是一种对于“报恩”的“义务”,以及对于父辈所代表的地位、权势和秩序的遵从。
所以,日本人心中的“尽孝”,相对于其乐融融的温暖与事无巨细的呵护,更多是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威严感与敬畏感。这也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对于“天皇”总是能够拥有誓死捍卫的忠心。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这样阐述了等级秩序对于日本人的重要性以及对整个大和民族的行为影响:
“日本对战争原则拥有另外(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对于民主、自由等理想主义的向往)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
所以德国能够对二战罪行深刻忏悔,而日本对于自己的罪责始终语焉不详。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亲情之间的体恤和温暖,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孤独和疏离。
有时候,我就在想:
是我们这种亲情到往往容易失去分寸感可能还会搞得有失体面的不分你我比较好?
还是
日本人那种凡事都追求分寸与界限、哪怕是父母子女之间也要保持起码的不拆穿比较好呢?
哪种更能抚慰人生呢?亦或哪种更接近人情与人心的本质呢?
再或者,根本无需思考这些恼人的形而上,跟着感觉走,就够了?
另外,影片里有很多老人出游东京的镜头,对于暑假计划去东京的观众来说,可以通过本地人的眼睛先领略一下东京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