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观后感
周末去电影院看了《长安的荔枝》。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这几年难得的好电影,通过李德善这个九品芝麻官小人物的命运,联想到了当下社会人到中年的众生,所以电影院居然有将近30人观看,是今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场。可能大家都通过李德善看见了现实中的自己、看见了人的卑微——任劳任怨干了不少活、抠抠搜搜花了不少钱,到头来还要背锅。当然,很多年轻人说这个电影完全没有意思,也是正常,看这种电影需要一点阅历、一些经历。
影片讲述的是李德善如何将鲜荔枝从岭南运至1600公里之外的长安,这在古代是“不可能任务”,因为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部影片类似于《把信送给加西亚》,展现出主人公的积极主动、视死如归的坚韧与勇气。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励志的,至少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面对困境的勇气
李德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是懵的,也有过意志消沉的时候,但是他别无选择,只能先去做,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自怨自艾于事无补。就像李德善说的: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接下运送荔枝的“不可能任务”时的宣言,体现小人物的孤勇与执着。既然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果不其然,李善德运用“大数据模型”通过不断试验,找到了最佳路径、最优保鲜法。
二、工作生存的法则
李德善是善良、正直的,从不做假账,甚至有些呆板,因此他上司并不喜欢他。以至于李善德找到运送荔枝的方法后,中央各部委也而且没有人理会他。友人韩洄告诉他: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他慢慢学会了说话的艺术,每一份功劳都归功于幕僚,军功章里面也有大家的一份功劳,慢慢被这个现实所接受了。但这只是最表层、最浅显的逻辑。实际上大唐官场的真正逻辑是——
在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上”,以天下奉一人的皇权社会中,整个官僚系统都是围绕着皇帝一个人的需求打转的。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当皇帝的任务不靠谱、皇帝的需求不可能被满足时,这任务就会成为一道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催命符”。基于保命避祸的人性起码本能,这任务就会被“层层下压”,直到压在最“下”的那个人身上——九品芝麻官李善德是大唐官僚体系中最底层的存在。他身后除了“民”外,已经没人了。不压给他压给谁?
可是,当皇帝的任务有了眉目、皇帝的需求可以被满足时,这任务又会成为一道人人都想争一份的“香饽饽”。基于谄媚升迁、一步登天的欲望野心,这任务就会被“层层上夺”,直到被最接近皇帝、最靠近核心权力圈的大人物夺走——小说和电影中的杨国忠,就是这样一个人。杨国忠给了他一个令牌,李善德想着讨要一份手书,方便走流程,右相拒绝:“你拿了我的牌子,还要按照流程发牒,岂不坏了本相名声?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德善拿到令牌之后,完完全全体验了一把“官瘾”,昨天还似他为蝼蚁的上级,都对他低头哈腰、俯首称臣。黄渤曾说:“你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也最多。你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们崇拜权力本身,而不是权利上具体的人。泰国泰王曾经有一条爱犬,封了个“空军元帅”的头衔,还给狗狗定制了空军制服和钻石项圈,众大臣也是要膜拜的。
三、人性与社会洞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本来要砍10颗荔枝树,最后变成200颗。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影射了任务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与资源挥霍,而且臣相还从中中饱私囊,民众疾苦却无人真正关心,李德善愤怒地发出感慨,锦绣长安?这是谁的锦绣长安!
影片在刘德华饰演的杨国忠身上花了不少心思。我印象较深的是杨国忠殴打李善德使用的“武器”居然是禅杖(小说中为月杖,打马球用的),讽刺意味昭然若揭。
还有一幕,杨国忠听到鱼朝恩宣读圣旨时从偌大佛像的眼睛中现身:他就是“佛眼”,整个招福寺的出家人跪拜的其实是他——也就是权力。
最后李德善因运送数量不足,被发配岭南得以存活。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成败完全在一念之间。李德善是善良的、有德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最终在看似无可选择的困境下,得到了最好的结局。人生如浮萍,能够不随波逐流的人很少,很少能够得到善终,都是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向前走,李善德的善良真心给了他最好的福报。几个月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8年的战乱让唐王朝由盛转衰。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任何成功背后都是无数个体的艰辛付出。
电影的片尾曲《庙堂之外》由歌手陈楚生演唱,唱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歌词有这么两句:致我生如尘,世无双风一扬,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皆可沐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