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1100字

发表于2025-08-19 12:39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身边看过的朋友也向我推荐。心想着,打算等孩子下周五回来,一家人一起去看。没想到,我的老同学突然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去看这部电影。那一刻,仿佛命运的安排,就在昨天下午,我们一起去看了。

我们赶到电影院时,已经迟到了十分钟。手捧着零食坐下,起初还带着日常的松弛感,慢慢的,银幕的画面紧紧的揪住了我的心,神经逐渐紧绷。

影片中,南京城沦陷,吉祥照相馆里的几个普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日本人周旋。老金,是照相馆的老板,他原本只想守护好自己的家人和照相馆,在乱世中寻得一丝安宁。他的每一个眼神里,都透着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期待。可当看到日军的种种暴行,他的眼神里多了愤怒和不甘,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思考“为何而活”。最终,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抗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阿昌,一开始是个胆小怯懦的人,为了活下去,他冒充照相馆学徒。第一次冲洗日军底片时,他双手颤抖、冷汗淋漓,恐惧写在脸上。但随着对日军暴行的目睹,他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他从一个只为求生的小人物,逐渐成长为勇敢的反抗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挺直脊梁,向侵略者发出怒吼。

林毓秀,一个唱戏的女子,本应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却被战争无情地卷入黑暗。她被迫为日军唱曲,内心充满屈辱。但她从未放弃反抗,暗中帮助受伤的抗战班长,将他藏在戏箱里带到照相馆。在面对日军的侵犯时,她的眼神里满是愤怒和不屈。她的勇敢和坚韧,让我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力量。

看着银幕上的画面,我的神经越绷越紧,眼泪不由自主地一次次落下。当看到婴儿般大的小孩被日本兵重重摔在地上,我的心像被撕裂一般,愤怒和悲痛涌上心头;当看到日本兵用机枪扫射无辜的老百姓,那片湖水被染成红色,仿佛能听到同胞们的惨叫声,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暴。

当毓秀被日本兵强行拖入里屋,她那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如同利刃穿透银幕,直刺我心房。银幕内外,窒息般的绝望同步蔓延。那一刻,她所有属于戏台上的光采淡然无存,只剩下惊恐与绝望。我浑身僵直,一股寒意瞬间遍布全身:那凄厉变形的尖叫,正是整个南京城被撕扯得支离破碎时发出的泣血哀鸣。

黑暗的影院里,一个在脑海里出现的问题反复出现,如果是我置身于那场血雨腥风之中,我会怎样?

曾几何时,那时还在上学,我最好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性子,若是在战争年代,必定是江姐那样的!以前只当玩笑听,可此刻望着银幕,眼泪不由得落下。如果我真的站在1937年的南京街头,面对惨无人性的侵略者,我会像老金那样收起恐惧,用相机做武器吗?会像阿昌那样,从发抖的旁观者变成挺身而出的反抗者吗?会像毓秀那样,明知前路是地狱,却把生路让给更需要的人吗?

毓秀给了我答案,他说她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穆桂英是谁?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戏文里的唱词,早已融入她的骨血。这一刻,戏台上的忠肝义胆与现实中的山河破碎纵然交汇。在她心中,在故土上与同胞共担苦难、以柔弱之躯守护一份尊严。是卑微个体在至暗时刻对民族气节最悲壮的诠释,唱什么戏,做什么人,戏文里的家国大义,已化为她灵魂深处不可撼动的信念。



那一刻,我明白,英雄不是天生就是,而是家国危难时,把“怕”字咽进肚里,把“勇”字刻进心里的普通人。



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时,银幕上的幸存者们站在废墟上,举起老金藏下来的相机,拍下第一缕和平的阳光。可镜头一转,战犯们在法庭上摇头否认罪行,那些沾满鲜血的双手,从未真正忏悔。那一刻我突然懂得,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施暴者无处遁形,让牺牲者永不被遗忘。

走出影院时,城市的街灯亮起。晚风有点温柔,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奔跑,烧烤摊的烟火气混着晚风飘来。这寻常的人间烟火,是老金们没来得及拍完的照片,是阿昌们用生命守护的明天,是毓秀们唱着戏文期盼的“天亮”。

教课书里的“南京大屠杀”是冰冷的文字,可《南京照相馆》让我们看见,那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会疼、会怕、却依然选择发光的生命。他们用最朴素的勇气告诉我们: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民族尊严,半步不退。今天的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普通人把“我怕”变成“我上”,把“活命”变成“救国”,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

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愿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不是每个年代都有和平,只是有人替我们把黑暗挡在了昨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他们的期盼,把这盛世守护得更好。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捕风追影》观后感1300字
  • 下一篇:日影《初吻》观后感10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