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1000字

敦刻尔克观后感1000字

发表于2017-09-14 09:5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

         9月1号上映的《敦刻尔克》是一部很特殊的的电影。导演诺兰首次尝试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本片,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营造出一个微观的平行世界,但Dunkirk的背景却是宏大的。
   1940年五月底六月初,敦刻尔克,33.8万名英军和法军士兵乘坐大量平民船只和少数军用舰船,在英国空军的掩护下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仅用9天时间。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有效地保存了盟军的实力,为5年后击败法西斯提供了保障。
   影片分为海陆空三条线索: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构成了紧凑的剧情。无论是平民船只营救英法士兵,皇家空军战士追击敌机,还是地上英国士兵不断逃亡的情节,都给人巨大的紧张和压迫感。配上HansZimmer激烈的背景音乐,那种下一秒就要发生什么的灾难来临的心理体验,让在场的观众坐立不安。
   镜头一开始就追随着逃兵Tommy的四处逃窜而晃动不止,这样便把观众带到了现场。Tommy显然被炮火吓坏了,无心归队的他,只顾抱头鼠窜,但却令人恨不起来。因为时不时就有炮弹飞过来,在他身边炸飞了一群人,扬了他一脸尘土。战争让人仿佛一只蝼蚁。汤米此刻唯一的信念就是:回家。
   “我这岁数的人发动战争,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去送死?”位高权重的老头子如是说。并没有为什么,战争原本源于人类的贪婪与自私。我觉得这是一句有力的反战宣言,没有夸张和渲染,不敢以任何形式的英雄主义去挑动战争情绪,只让人感到深切的无奈。
   撤退结束后Tommy回到祖国,当一个在路边欢迎士兵回来的老人把食物塞到他手里时,Tommy说:“可我们是逃亡回来的啊!”老人笑道:“这就够了。”我在震撼中悟到:也许上了战场的,已经是英雄了。个体在大环境的倾覆下多么脆弱啊,影片中士兵们拥挤在甲板上,一架敌机扔下一个炸弹,顿时死伤无数。可那些人除了趴在地上,让命运来判决自己的生死之外,又能干什么呢?张爱玲形容战争,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那些手足无措的小兵,不一定对此作出了多大贡献,不是人们所想的为国捐躯的烈士,但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尽管没有人会记住。逃亡,逃回家乡是小人物正常的本能,为保住自己草芥般的生命,来尽一个普通人的使命。诺兰本意并不是要展示两方交火的激烈场面,而是希望人们关注一下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生之喜悦和死之无可奈何。
   之前,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盗梦空间》,诺兰导演的电影,总是以震撼的画面和悬疑的剧情取胜,这次却一反常态的返璞归真,只是平平淡淡地拍摄那些枯燥的逃亡镜头,没有两方正面的交战场面,台词也少得可怜。更匪夷所思的是,这场大撤退的重要角色,德军几乎没有露过面,只有几架呼啸而过的敌机,笼统的几句“敌人”称呼。或许,这根本不能算是一部战争片。我倒是觉得诺兰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先河,尽管现在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有人说,诺兰是拿着好莱坞的钱,玩着他个人的炫技。其实,如果以后这样的片子多了,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Dunkirk独一无二的价值吧。
   真实总能击中人心。漫长的等待中,有个士兵企图跳海游回英国被拦住;英军为了顺利撤退,拦住法军不让他们一起上船;法国士兵Gibson伪装成英国兵混进撤退队伍,被人识破,他最终帮助英军堵住敌人进攻的弹孔,却不幸淹死在进水的船舱里……人性这么复杂,使尽浑身解数,只为了成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吉布森埋葬自己冒充的那名死去的英国士兵时,脸上的哀伤却那么纯粹,只是他没想到,自己最终都逃不过同样的厄运。
   海上的一天,老船长慷慨地接收帮助英法士兵撤退。他身边的一个孩子梦想着能成为战争英雄,结尾却不幸被炮弹击中而魂归大海。而那万众瞩目的空中一小时里,TomHardy演的英国空军,在弹药燃油将近之际,选择去追击一架正在扫射撤退士兵的敌军飞机,结果油尽被俘……其实,民众一直都未放弃抗争,就算撤退前丘吉尔绝望地预料只能撤退几万人,甚至打算牺牲大多数。这从侧面体现了军队的素质之高,才能创造30万人成功撤退的奇迹。不过这不能算是英雄主义的欢歌,因为,到底这是很多的人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望着屏幕敦刻尔克海滩上翻腾的雪白的浪花,我很没有骨气地想:这么美的景致,与战争扯上关系真是太浪费了啊!
返回观后感10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大国外交》观后感1000字
  • 下一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观后感15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