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听闻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小见大,从一间照相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演绎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质量上乘,感情真挚。周末特意买票观看,才知道那些听闻根本描述不出来深入骨髓的痛,颠沛流离的难,舍生忘死的升华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走出影院,“吉祥照相馆”那几个大字还烙在眼底。多么巨大的反讽。本应是祈福平安、留存欢笑的“吉祥”之地,最终却在无情的铁蹄下,变得和它所处的城市一样,支离破碎。这间小小的照相馆,定格的是战争碾压下普通人无法逃脱的悲怆命运。
1213号中华邮局职员阿昌,因缘巧合变成了冲洗照片的阿泰,在伊藤“朋友”的威胁下,成了日寇粉饰太平的背景。当那个小娃娃因为哭闹惨死在日寇手中时,他止不住的颤抖。更锥心的是,颤抖之外,他必须维持表面的平静,因为镜头之外,是他随时可能被戕害的命运。照相馆老板教给他照片显影的控时办法是:“城门城门几丈高……”这首童谣唱六遍,这轻快的旋律,本该是市井生活的背景音,此刻却成了最尖锐的对比,撕扯着眼前的现实。银幕内外,笑声沉寂,唯留童谣在冰冷的空气中徒然回响,又被下一秒可能爆发的惊骇生生掐断。
墙上的照片星罗棋布,却都带着时代的伤痕。最令人窒息的,是那张生离死别前的“全家福”。老板固执地站在相机后,一次次焦急地提醒大家坐好了。快门落下,定格的不止是强颜欢笑的一家四口和肃穆的阿昌与毓秀,更是照片背后断壁残垣的南京城。所谓“全家福”,成了撕开伤口的盐巴——家已碎,国已破,个人的悲欢在滔天巨浪中渺小如沙。
侵略者的镜头同样繁忙,却是一场精心粉饰的谎言。他们拿着糖果,挤出“和善”的笑容,指挥着“和谐”画面的摆拍。那些照片里精心布置的光影和虚假的亲密,恰如老板沉重道出的那句自白:“鸡鸣寺的鸡不鸣,莫愁湖的愁更愁。” 这座六朝古都的脉搏被生生截断,象征晨光的鸡鸣寺死寂无声;寓意无愁的莫愁湖盛满了深不见底的哀愁。一面是侵略者用胶片刻意涂抹的“太平”假象,一面是山河呜咽、生灵涂炭的无声哀嚎。这对比如此刺眼,提醒着我们影像背后的血泪与欺骗。
当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再次轻轻响起,似乎更遥远、更飘渺了。那张只活下两人的“全家福”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再也无法挪开。“吉祥照相馆”的招牌早已灰飞,然而在记忆深处,它依然是一座微型的罹难者纪念碑——铭刻着小人物的绝望挣扎、侵略者的无耻谎言,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家国破碎之痛。
记住这张“全家福”,听见这童谣的余韵,或许就是在守护那破碎的“吉祥”之下,不灭的烛火。(燕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