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600字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700字——快门之下历史之上

发表于2025-08-20 09:36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快门之下历史之上


暑期,我带着家中几个孩子一起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影片以“吉祥照相馆”为切口,把一段几乎被尘埃掩埋的往事重新显影:1937 年冬天,照相馆主人金先生用一台老相机偷偷记录了日军屠城后的惨状,又在暗房里把底片一张张藏进相框夹层。八十年后,这些照片被偶然发现,金先生的孙子把底片放进数码滚筒扫描仪,影像在屏幕上一点点浮现,仿佛时光被重新冲洗。孩子们从好奇到屏吸,最后集体沉默,那一瞬我知道,历史已经穿过银幕,直接叩在他们的心上。

一、从“吉祥”到“废墟”:镜头里的尊严与苦难

影片前半段,黑白照片定格了“吉祥照相馆”曾经的体面:玻璃橱窗里摆着新娘的半身照,学徒用鸡毛掸子轻轻拂去灰尘,街对面是热气腾腾的包子铺。然而炮火落下,相馆招牌被弹片削去“吉”字,只剩“祥”——一个残缺而反讽的符号。孩子们第一次真切地看到“积贫积弱”四个字如何写在一座城市的血肉上:被烧毁的照相馆柜台成了临时的裹尸台,金先生的镜头却固执地对焦每张面孔,哪怕那面孔已永远失去呼吸。

我问身旁的侄儿:“如果相机也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他答:“它大概会说,别怕,我替你们留下证据。”一句话,让我眼眶发热。相机在此刻不仅是机械,更是尊严最后的守门人。

二、从“看见”到“记住”:暗房里的微光

影片最震撼的段落,是金先生在暗房冲洗底片:红灯笼般的安全灯下,他用镊子夹起湿软的相纸,影像一点点显影——断壁残垣、失去孩子的母亲、被反绑双手的平民。孩子们第一次明白,原来“历史”不是教科书里的大字标题,而是这些纤毫毕现的颗粒。导演没有配煽情音乐,只有药水滴答声和金先生急促的喘息。那一刻,影院里最小的侄女紧紧抓住我的手,小声问:“他们后来得救了吗?”我无法回答,只能握紧她。影片给出的答案是:金先生把底片封进铁盒,埋在照相馆废墟下,直到 2015 年才重见天日。历史没有童话式救赎,但有迟到的真相。

三、从“黑白”到“彩色”:和平的代价

片尾,导演把老照片与今天的南京同机位叠化:昔日焦土,如今绿荫成行;昔日难民,今日笑靥如花。镜头最后停在一间重新开张的“吉祥照相馆”——橱窗里摆着孩子们穿着汉服拍的彩色照,学徒换成了穿T恤的数码修图师。有几个场面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日本人喂米饭给狗,旁边则躺着中国人的尸体。导演用这一个镜头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出了侵略者的伪善与无耻。还有一个是最后结局的时候,枪毙那几个日本犯人,南京城的亡灵们都站在两旁,看着那些畜牲最后的结局。侄女突然说:“原来我们现在这么幸福,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挨过苦。”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影片没有一句口号,却让孩子们自己得出了结论:和平不是理所当然,尊严需要一代代人去守。

影片散场,走出影院,仲夏阳光亮得刺眼。我忽然想起导演在首映式上的一句话:“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的一面镜子。”让我们仍可以用日常的善良、对真相的坚持,去回应那台老相机的快门声,让历史继续显影,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赖勇)
返回观后感6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观《南京照相馆》有感600字
  • 下一篇:《捕风追影》观后感65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