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心灵之旅》影评850字

发表于2021-04-13 08:3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心灵之旅》影评



《心灵奇旅》虽然是一个似乎有些老套的童话故事,但却收到了不少成年人的喝彩。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追求梦想的音乐老师和一个“厌世”的灵魂“22”共同寻找生活的热情与意义的故事,最后他们携手从“生前”世界返回了现实世界。或许,对“生活”的探讨不仅仅是小孩子的好奇,更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议题。  



而今天要谈的不是《心灵奇旅》的剧情,而是它富有哲学底色的世界观。这部电影远远不止于一个简单的“心灵鸡汤”——如果细细品味,便能品尝到它深厚的文化背景。至于其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就留给读者们自己去探索。



在《心灵奇旅》中,每个即将出生的灵魂都会先在“The Great Before”——生前世界进行学习,获得对应的天赋和性格。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火花”(Spark)后,才能获得“地球通行证”,真正地前往地球“投胎”。



这种世界观建构其实植根于柏拉图的“天赋观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首先在“完美”的理念世界学习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然后“折断了翅膀”,坠入现实世界。电影中的“22”则是一个“没办法被天赋观念”的灵魂,它暴躁、厌世,即使在“理念世界”学习了几千年,也没能获得“地球通行证”。没有通行证,即使跳入前往地球的洞,也会被神秘力量拉回来——正如柏拉图主义者普鲁塔克所说:



“……当他们受到烦躁和冲动的刺激并被从月亮引向另一次投胎的时候,月亮阻止他们沉入地球,不断将他们召唤回来,用魔力把他们捆绑住。”



在普鲁塔克的世界观中,灵魂正是来自月亮,而肉体来自地球。电影中还有许多细节与这位柏拉图主义者的世界不谋而合,如灵魂没有感觉、灵魂与人的肉体外形相似等,这些到了《心灵奇旅》中,都成为了一个个有趣搞笑的情节。



《心灵奇旅》中,灵魂要获得“火花”,就必须去“万有世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厨师因为美食被激发了火花、运动员被足球激发了火花……“万有世界”展览着现实世界中一切物体的“代表物”,这正如柏拉图理念论所说的,理念世界有着现实世界一切的“型相”(即理念),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对理念世界“型相”的摹仿所造出来的,甚至包括美、正义等抽象概念。《心灵奇旅》对这一世界观作了艺术化的表达,将“型相”全部具象化放在一个展览馆般的殿堂里,代表着现实世界的一个个复杂的事物。



那么,作为全片核心的“火花”究竟代表着什么呢?这一点颇有争议。在影片中,生前世界的掌管者已经作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火花才不是生活的目标!人类总是说什么目标、意义,这太低级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柏拉图世界观中最接近神的“理性”或“心智”,认为这是对人“神性”的暗喻。而影片则对此作出了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解释:“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



柏拉图认为人要重新回到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就必须“练习死亡”,直至生命的终结,以达到“灵魂的净化”,逃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心灵奇旅》显然要传达的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长期在天界居住的灵魂“22”最初获得身体时,感到“无比的恶心”,认为“我竟然被困在了这样一具躯体之中”;而在体验了生活的美好后,在享受了柏拉图主义所鄙弃的“食欲”等欲望后,反而爱上了这个现实世界,找到了生活的热情。在核心主题的确认上,《心灵奇旅》对人生问题作出了与柏拉图完全相反的回答,这也是本片令人眼前一亮之处。



或许,柏拉图式的苦修从来就不是生命的真谛,而切实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神性”所在。灵魂“22”通过触摸秋天的一片落叶感受到了自然与生活之美,激发了生命的火花——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看起来这个结尾平平无奇,但是整部电影的剧情却完全不落俗套。《心灵奇旅》的情节跳脱了传统“追求梦想”式的励志模式,高潮时的突然反转、许多细节的处理总能给人以会心一笑的惊喜。在这里笔者就不再多谈,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奇妙的“童话故事”。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明天会好的》影评800字
  • 下一篇:《绿里奇迹》影评8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