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观后感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海报里的话。
电影《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据说这里是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如今的迦百农却混乱不堪,饱受战争之苦。
该片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指导,不仅仅是通过一个12岁的男孩赞因悲惨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底层人民为了生存的苦苦挣扎,更是反思了人类繁衍的目的。该片没有专业的电影演员,大部分故事来源于现实,真实的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的生存状态。
主演小男孩现实中的原名就叫赞因,他被导演发现时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赞因作为一个12岁的小男孩,已经承担起了大人的责任,有着与自己年纪不相符的成熟。大概连他自己都忘了他还是个孩子,他甚至连自己几岁都不知道,还是医生通过他的牙齿来判断的。电影的开头,就展现了他所承受的生活重担。他需要在超市替房东干活,需要在街上卖饮料,需要当劳力为家里和老板搬运东西,回家要洗衣带孩子,他无法上学,尽管他很想去。他生活在一个乱哄哄的公寓里,晚上就只能和所有的孩子挤在一起,睡大通铺。
甚至连妹妹来例假都是他第一个发现的。他替妹妹洗了内裤,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她垫着,替妹妹偷卫生巾,并告诫她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因为赞因知道,一旦妹妹被发现来月经了,就会被出嫁,尽管她连12岁都不到。
他想带着妹妹走,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瞧着妹妹被嫁给房东抵房租,只能自己逃离家庭。
他遇到了黑人妇女拉希尔。拉希尔收留了赞因,作为回报,赞因替拉希尔看孩子。拉希尔其实也并不比赞因好多少,她没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生活在一个大棚里。拉希尔为了从黑市买假证获得身份而拼命攒钱。可仍是杯水车薪。最后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被抓。赞因又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他只能重操旧业开始卖曲马多饮料。好不容易攒了些钱又因为房子被锁而拿不回。他最终把孩子给了黑市商贩。
回到家的他,惊闻妹妹萨哈的死讯,于是拿着刀冲到房东阿萨德家,砍伤了他,赞因也因此被判刑。
在监狱里,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要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此刻,刚刚失去萨哈的父母,又怀孕了,还美其名曰这是“真主赐予的礼物”。
这种观念我们何其熟悉?
中国很多地方还秉持着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的观念,把生孩子看成“祖宗庇佑”“菩萨送子”,现在又开放了三胎,真是上床就干,怀了就生。可是,孩子多真的是件好事吗?中国更少有人追问:生孩子目的是什么?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养老?
繁衍是动物本能,这些人只是随着本能在办事。繁衍本身不是坏事,柏拉图在《会饮篇》里就指出:必朽的普通人通过繁衍而不朽。可是,若是只会不加节制的繁衍,与动物何异?更没法与不朽关联上。不朽的途径,也绝不止繁衍一种。有谁记得苏格拉底的儿子是谁吗?
张竞生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人口的多寡,而在于人人都有做人的资格。做人的资格具体是什么?可能答案有很多,但有一条毫无疑问,即人必须有尊严地活着。
赞因是幸运的,他拍摄影片后和家人去了瑞典,有学上了,或许他会有个美好未来。可迦百农其他的孩子呢?他们仍然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而他们的下一代将延续他们的命运。
在这里,谈尊严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
女孩是一种可以换钱的商品,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父母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