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夺冠》观后感850字

发表于2022-05-08 08:43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夺冠》观后感



电影《夺冠》,以中国顶尖女子排球选手郎平的运动生涯为剧情主线,讲述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自1980年代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为止,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历史。透过四场主要赛事(包括1981年对战日本的女排世界杯总决赛以及2016年对战巴西的里约奥运会)体现了「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与革新。

《夺冠》以其情感饱满近乎煽情的叙事方式,加上赛场里的紧张感、速度与力量感,以及由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员们亲自上阵演出的真实和热血,确实能引起共情共感,甚至数次会因为她们纯粹的、锲而不舍的运动精神而热泪盈眶。
除了球员亲自参演外,本片的演员阵容也可谓众星云集。巩俐、黄渤、彭昱畅、吴刚,甚至连客串饰演工程师的李现,都是中国演员里流量、演技兼备的一时之选。还有片尾曲「生命之河」,更是找来王菲与那英两位歌坛天后合作献声。这果然是一部非常「陈可辛」的电影。没错,《夺冠》的导演就是陈可辛,这是他亲自执导的第16部电影。

我真的不敢不拍明星
我本来就很欣赏陈可辛的导演作品:《金枝玉叶》(1994)、《甜蜜蜜》(1996)、《如果・爱》(2005)、《投名状》(2007)、《海阔天空》(2013)、《亲爱的》(2014),都极为出色。再摊开电影的演员列表:张国荣、刘嘉玲、袁咏仪、张曼玉、黎明、金城武、周迅、张学友、刘德华、李连杰、黄晓明、邓超、佟大为、黄渤、赵薇等,全是中国、香港影坛一线的明星演员。
多年前,我曾在某场座谈会上听过陈可辛导演的分享。依稀还记得他谈到,「大家都说陈可辛你没种,因为你从来没试过不拍明星。对,我真的没种。我真的不敢不拍明星,因为观众就是认明星。」如何权衡电影的商业与艺术性,一直都是陈可辛关注的议题,尤其是他拥有导演和制片人的双重身份。若基于商业考量,并不难理解他为何总喜爱用明星演员。

看见中国的电影市场
普普艺术大师安迪沃荷认为艺术与金钱挂钩,因此应该要努力把艺术商业化;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也曾说过:「我要金钱的力量。」对于陈可辛而言,电影同样有机会取得商业和艺术的完美平衡。尽管2011年的《武侠》,其所收获的评价并不高,但它仍是陈可辛一次很好的尝试。因为在《武侠》以后,他便于下部作品《海阔天空》,做出了漂亮的调整。不仅顺利斩获金鸡奖三项大奖,口碑、票房亦皆取得不错的回响。
陈可辛曾走过香港本土电影的时期,经历美国好莱坞的洗礼,然后再朝着亚洲合拍片的方向前进,一直到他看见了中国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如果说电影需要市场,那么陈可辛就需要中国。《如果・爱》,就是经典的范例。它不仅是陈可辛第一部合拍片,更是他成功挺进中国电影市场的代表作。其后,当陈可辛以《投名状》荣获2008年金马奖最佳导演时,他致词里其中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谢谢你们让中国电影有希望。」

《夺冠》体现的爱国情怀
再回到《夺冠》本身,片中充斥大量的企图展示「中华民族精神与骄傲」的场面。其中主要呈现的两场赛事:中国对日本、中国对巴西,都是在对方主场,中国队如何力抗主场优势努力拼搏到最后,摘下金牌的辉煌时刻。中国选手们站在颁奖台上,看着中国国旗缓缓升起,背景衬着中国国歌的播送,选手们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真正体现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共存共荣的意志。

陈可辛需要中国?
在看完《夺冠》后,我便不断思考,陈可辛真的有需要讨好中国吗?所以,我才想起了多年前陈可辛出席的那场座谈会。且不论艺术是否需要服务政治(这本身就是一道庞杂的命题),但我绝对相信艺术是真的需要市场(票房、金钱)支持。

或许有人会认为排除中国市场,喜欢电影的大有人在。但不置可否的是,中国确实是庞大的票房市场。《你好,李焕英》已经让贾玲瞬间跃升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女导演。所以对我来说,只要能持续创作出好的作品,对于陈可辛的选择,我是予以尊重的。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廊桥遗梦》观后感850字
  • 下一篇:《安家》观后感90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