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2023年7月9日凌晨,刚刚从万胜围看完电影回来,距离离开广州还有不到10个小时。生活区早已空荡,盛世的灯火不知道又隐藏在哪个角落。
长安三万里,比起宣传时的生动和气势,我反而感到更多的是释然。生前事怎么看得清身后名,李白是,杜甫是,龚自珍是,拜伦是,今时今日莫不如是。
在广州掰着指头算天数的日子,每时每刻都在焦虑,喧嚣的声音似乎可以轻易摧毁十多年来堆砌的基底。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放弃了很多东西,我刻意回避失败,幻想成为天之骄子,紧绷着行走,生怕过路人看出些许端倪。然而,当真实打破虚构,他们的人生轨迹以一种赤裸的形式,摊开在电影中时,我好像忽然之间舒展开了。
长安是功名路、销魂都,是所谓的人生尽头。他们碰壁又转圜,四处周旋,商人、没落、赘婿、专权,许许多多壁垒被一次次削弱,曾经的恶语也都消散在时间里。但,大厦将倾,时局瞬变,幻想中人生的尽头也被铁蹄硝烟弥漫,大雾笼罩,跌跌撞撞。
所有人的结局都不算圆满,但千百年后,这些名字出现在书中、电影里,记载着他们磕磕绊绊的、不停扑腾的人生。“扑腾”,我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也用这个词来描绘未来。
散场后我问金鱼仔,单从电影看,李白和高适更喜欢谁。她说喜欢高适,但觉得我有点像李白。尽管我不知道她如何去理解电影中李白的性格,但那一刻,我开心地想要跳起来。书上的人,屏幕上的人,身边的人,总有几个人,身上天然地有种热烈又轻盈的感觉,那些我渴望的、触不可及的生命力,在他们身上永不止歇地迸发。
李白是谪仙人,不止于才华,更在于他与世间嘈杂隔绝的张扬。他也会自傲,会吹水,会说大话,是非善恶转头抛,那些热烈的能量,辐射在各个地方。偶尔被波及,竟然有一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我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朋友,他们来去匆匆,从不在一个地方驻足。每次和他们见面都很开心,开心过后又是长久的自厌。我实实在在是在阴影里了。
“扑腾”是个这样好的词,意味着没有溺水沉沦,意味还有求生的心气儿,意味着还活着。
说回电影,动画效果真的很好,扬州城的轻歌曼舞、长安城的文人诗酒、硝烟下的尘土楼阁,一个个前后镜头的重叠,一次次年少与年老容颜的转变,那些灯火楼宇真的要比某些动漫好上很多很多倍。
两条剧情线,高适老年时的“围魏救赵”,和兵临城下时遥远的回忆,最后在策马离去时两线合一。从高适的视角里,看李白的人生是断断续续的,是一个个节点组成的,或许会有些断裂的感觉。但碰巧,我自认自己私下有些像高适的性格,从他眼中看,反倒有些像我的生活。
最后吐槽一下这个电影的英文字幕,诗句翻译并不强求,但普通的白话交谈,翻译成这个样子也太潦草了吧,意境全都没有了。我好像有点明白,老师看我用网易词典直译出的英语作文的感受了。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看到有些朋友说,有点抬高适贬李白的意味,还是忍不住来说几句。
首先,影片中大部分都是有史实记录的真实人生,无论是二人后半生相异的命运,还是二人迥异的性格。性格决定命途的说法也许准确,但绝不是源于电影;
其次,李白是“谪仙人”,不是仙人。贬谪下凡,怎么会如天上月那般不沾染人世间的俗气。三进三出长安,商人之子和赘婿命运的歧视,来到长安后志得意满给各路朋友去信要帮他们谋取功名,对各种人上心又不上心,都曾在各个朝代各个史书中有过记录。大多数人看李白,只是在语文课本和文人诗集里惊叹于他的洒脱张扬,潜意识中不愿让心中明月蒙上一丝尘埃;
再次,中国社会里往往对“踏实稳重”的人多加赞赏,对狂傲不羁的人要“挫挫他的锐气”。性格张扬的端方君子,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注意伦理礼教的人,怎么敢去行差踏错?这种浑不在意的性格,必然会在人际关系、前路仕途上被常人诟病,性格矛盾的言情小说男二男三不算在其中;
最后,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偏向于高适的性格。“情商”一词一度尘嚣而上,一个人会说话会做事,肯吃苦人稳重,是对一个人较高规格的夸赞。以此而言,任何稍显跳脱的言行都会让人隐隐有些不适吧。但看完电影,我仍然最喜欢李白,若无忧虑,谁不渴望大开大合的人生呢?
天子门难登,四处扑腾,随心就好。
祝我们都有清风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