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800字

《坪石先生》观后感800字

发表于2025-09-27 09:08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他们的名字不该如此陌生

——影片《坪石先生》观后感

广州六中高一年级  刘一铭



“书生”这个词,早已离我们远去。在一些人心中,它意味着不合时宜。但我所理解的“书生”,是读书与做人的完美融合,是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坪石先生》,从中看到了“书生”的纯粹和执着。

观影之前,我对中大先生们在粤北战火中保护文脉的故事一无所知,观影后上网想进一步探寻历史的细节。浏览时看到有人抱怨影片节奏拖沓,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在我看来,这样的评价恰恰没有看到影片铺陈的细腻。

首先,电影刻画的“坪石先生”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如高等数学教育元老黄际遇、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建筑学家卫梓松、岭南才女冼玉清……以黄际遇为代表的先生们虽未浴血沙场,却个个堪称教育界的民族英雄。这样的一个群体,岂能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少了任何一人,烽火中坚持办学的从容、随校迁徙的坚定、爱国爱生的真挚,都会黯然失色,影片也会失去厚重感。正如导演甘小二所说:“纵使那些默默耕耘的先生们不求闻达,他们的名字也不该如此陌生。”

其次,历史从来不是少数英雄的独角戏,而是由芸芸众生共同书写。电影中,不起眼的何妈默默照料师生们的起居,她的温情超越了生死,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卖粉的摊主阿水,在战火中艰难地支撑着小店,却慷慨接济贫困的学生;为搬迁沉重的图书,挑夫们跋山涉水,多番辗转……人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生活的信念,无论文化高低,无论方式如何,所为皆为中华。这正是黄先生竭力传承文脉的动力所在,也彰显了重要的人民史观。

正因为有了这些铺陈,“护文脉即护国家”“有青年才有未来”的主题在邱扬参军的冲突中才显得尤为深刻。青年热血,壮志凌云,邱扬毅然投身军旅,渴望在战场上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而坚信“一个书生抵得过十万大军”的黄先生爱才惜才,劝他留下读书深造。血气方刚的邱扬未能理解先生苦衷,反而质疑先生为何如此懦弱。黄先生劝说无果,在邱扬临走时片刻的愣神,或许是对这年轻、热烈的生命的担忧,或许是战争残酷压在心头的沉重,或许是对学生和儿女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无比隐忍……但这恰恰令人动容于黄先生的深沉、宽厚之爱,对青年价值的深切珍惜。

正如霍去病马背上的刀光剑影,尽显驱除胡虏的壮志豪情;司马迁少年负笈远游,则是著录千秋的神圣责任。影片中,前线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后方的师生则潜心学术传承文脉,共同撑起中华的脊梁。于是,我们看到了卫梓松以身殉国捍卫尊严,听到了《杜鹃花》的歌声痛彻心扉,理解了杜定友书比命重要的不二选择……民族沉沦已久,他们要守护那些珍贵的书籍,守护那道照亮黑暗的光,为明天筑下新的基石,哪怕以死别作为与新世界拥抱的代价。

我听不太懂粤语,但电影中那句“耀眼光华,暗夜流浪”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在粤北的土地上,在战争的阴云下,曾有一群人,或迁于此,或生于斯,他们都将中国的未来视为己任。即便前路依旧阴郁不定,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始终坚守。

感谢《坪石先生》,它让我们看到抗战岁月里不只有炮火硝烟,还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人用生命守护文明的微光;也感谢创作团队,让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传承那份伟大的精神。
返回观后感800字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七三一》观后感800字(通用5篇)
  • 下一篇:《南京照相馆》电影观后感850字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