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

为什么说《隐秘的角落》有电影感?

发表于2020-06-30 09:52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为什么说《隐秘的角落》有电影感?

毫无悬念,前几天我们推荐的《隐秘的角落》成为年度最佳国产剧。

甚至,不再只限于“剧”的范畴,已经有不少人用“电影感”来形容这部剧了,当然,这被部分影迷视为拔高甚至挑衅:这种电视剧感也敢说有电影质感?


甚至有公众号发长文驳斥“电影感”的说法,但洋洋洒洒一篇下来也没说出来“电影感”究竟是什么。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讨论,当我们说《隐秘的角落》有“电影感”时,我们在说什么?

严格来说,“电影感”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当我们用“有电影感”来形容一部电视剧、一部网大,甚至一段vlog时,我们想表达的是:它有影像意识,有创作电影的电影思维。



电影的核心是什么?视与听。

举个广为人知的例子,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中伪满洲国宴会上的一场戏,彼时的溥仪已经成为傀儡,作为一个虚假的图腾存在。

而在那场觥筹交错的晚宴中,溥仪被暗色笼罩,唯婉容一个人在强光中无处遁逃。



这强光是一种真,让婉容无所遁形的真。

在场熙熙攘攘,唯有她一人清楚地洞悉真相,或者说,担起真相。



接下来的一幕令人震颤,婉容一个人坐在亮光里,开始流泪,开始吃花。

她吃的是塑料花。

那塑料花是一种假,贝托鲁奇在这一幕中,让这个洞悉真相的女人去传达她的情绪——她要撕碎、要吞咽这种假,可她也只能如此。

不用一言一语,呈现出惊人的情绪和剧情层次感。



这是电影,这是对光影的雕刻。

而在往常的诸多国产剧中,光是听就能听完所有的剧情,连去年受到好评的国产剧《小欢喜》也不例外,拍一个强势母亲对孩子几近于高压的爱,要反反复复十几集用台词念叨出来。



但在《隐秘的角落》中,光用一场戏你就能看到,那接近于恐怖的母爱。

把煮得滚烫的牛奶亲自拿到孩子床边,不走,要盯着他一口一口喝下去。



那杯牛奶是极度高温的母爱,被母亲捧在手里,以一种接近于逼迫的姿态让孩子喝了下去,而这一幕里,双方眼神里的恨几乎要把这爱的内脏戳破。

一种极度暴戾、接近于对抗的爱的姿态。




牛奶高温煮开,牛奶中的营养会被悉数破坏,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母爱,这也是朱朝阳的母亲对待他的方式。

而父爱对于朱朝阳而言是糖水,,一开始呈现出没有营养但却甜腻的面貌,吃到一半,发现里面坠入一只还在抖动后腿的苍蝇。




光是这两幕,我们就能发现《隐秘的角落》构建了自己的一套视觉体系。

不光体现在意象上,剪辑、色彩、构图、画面纵深,包括机位,都可以看出导演辛爽在努力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



棺材的视角,是真相的视角,也是即将被掩埋的视角


《隐秘的角落》最独特的视觉呈现还在于,当大家都把悬疑凶杀案的背景设定在冰天雪地的东北以烘托阴冷气氛时,它把拍摄地选在了四季如夏的湛江。

一个生机与破败、朴实与阴暗紧密相嵌的南方小镇。



事实上,相比北方冰刀一样尖利的那种冷,南方那些阴湿的事物反倒是浅浅地浮在表层,你一拉,又盘根错节地勾连起整个南方湿热的地下图景。

能真正把南方蒸腾热气下那种潮湿感和阴暗感拍出来的导演,至今仍屈指可数。



而在《隐秘的角落》中,肩胛上泛着的那层油光,独属南方的街巷市井气,已经那终年高悬的日光打在繁密绿植后投射出的一片片阴影,共同将南方小镇的混杂感编织了出来。



将摄影机架在南方,导演要决定让观众看什么。

原著《坏小孩》里,朱朝阳是绝对的主角,也是恶的容器;而在剧集中,朱朝阳与张东升成为双主角,剧中多个镜头都意味着他俩的镜像关系:朝阳正在东升,这是恶的进行时。

如果说小说讲述的是恶的绝对性,是一路黑到底的打怪之路;那么剧集讲的则绝对不是“纯粹的恶”,它在讲,一朵恶之花是如何被浇灌出来的。



导演辛爽在采访中这么说过:“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其实是一把手术刀。”

“手术刀要干的事情,就是把很多东西剖开。纯粹的恶不是我们感兴趣和想展现的,我们想展现的是恶后面的东西,恶是怎么形成的。那一刀切下去,里面的东西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



接下来,导演决定观众怎么看。

从纯白的衬衫,到滴落在作业本上的鼻血,再到最后完全被红色吞没。

通过色彩,导演呈现了朱朝阳如何从一杯纯白的牛奶,一步步成为那摊浑浊的血水。



张老师的两次授课

对比之下,母亲身上的红是在步步褪去的。

整部剧中,母亲最光彩照人的时候便是会见情人时那身红裙,而不久之后,她的悔恨让她把这象征着情欲的红色几乎视为罪恶的。

她一边向儿子忏悔,一边低头望着自己收缩的脚趾,在肉色丝袜的掩盖下,红色的指甲油仍然显现出它在一个母亲心中罪恶的本色。



两团红色,一团在不断收缩,另一团在不断扩张。

表面上看起来母强子弱的关系内里暗流汹涌,到最后,母亲终于明白,她再也掌控不了这个孩子了。





相比小说,《隐秘的角落》的好在于它的复杂,在于它拍出了两种恶的状态。

一种是经由日常挤压而步步走向失控的成人之恶,另一种则是经由环境浇灌欲将破土的花苞之恶;前者外放,后者隐秘,几乎杀人于无形。

童话与现实的两层文本,也被隐匿在剪辑里。

前一秒还是孩子们唱着小白船的幻想画面,下一秒便是不见血的死亡场景,纯白与血腥无时不刻不在密切勾连。





如果仅仅只是“听”,你会错过这部剧集的很多,而同样的,如果你只是“看”,同样无法获得《隐秘的角落》所有的精彩。

剧集中的关键悬疑点,不仅是通过“看”来揭示的,也同样通过“听”。

第6集中,朱朝阳发现录音笔后将它放回袋中,随后开始博取起父亲的同情,而当父亲回家回听录音时,并没有听见录音笔录下的拉拉链声。



但在11集的彩蛋中,我们听到那个拉链声清晰地出现了。

于是,再回看父亲对自己扇下的那一巴掌,那究竟是被儿子骗倒的自责?还是发现真相后对女儿的悔恨,亦或是悔恨过后重新的自我审视?





一个声音,将情感的层次渐次推出。

在《隐秘的角落》中,声音并未成为影像的附庸,在某些段落,它与影像营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视听奇效。

比如,在徐静和张东升摊牌的那场戏中,囚于笼内的猫在一旁发出阵阵凄厉的叫声,犹如张东升内心情绪的外化,明亮室内的阴森感呼之欲出。



每一首符合剧情调性的片尾曲更不用说,我们已经很久没看到品味在线的导演了。

因此,当我们在说“电影感”的时候,并非试图将电影与电视剧混为一谈,而是在表述这么一个事实:在一个具有影像意识的导演手下,一部电视剧也能拥有不输电影的质感,也能给予观众惊喜的视听感受。



《隐秘的角落》当然无法说有多高级,在影像质感上更是无法与一线导演精心调控的每一个镜头那样精准无缺,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审查严苛、影像意识匮乏的大环境下仍有精品出现的可能。

它让我们重燃希望,只要用心,只要出现,每一双眼睛、每一双耳朵耳朵便会给予创作者应有的尊严和公允。
返回影视剧评说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隐秘的角落》剧评
  • 下一篇:《我的事说来话长》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