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观后感
近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以主题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赢得广泛口碑,收视率攀升。这部生态文明题材电视连续剧以催人奋进的艺术感召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中国人,奉献展示中国力量,讲述中国故事的精神大餐。宏大主题叙事、重大历史转折、红色基因传承,彰显了百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信念。《青山不墨》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以人民的力量筑起生态文明屏障,护佑子孙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以重大历史转折为节点
深化生态文明主题
《青山不墨》作为主旋律电视剧亮点非常多,但生态文明题材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旨在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的途径,改造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施“天保工程”战略。从而将大小兴安岭纳入可持续发展体系,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拉开大幕。《青山不墨》主题叙事并非聚焦这一时间节点,而是追溯历史,定位在中国社会迎来翻天覆地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力以赴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以建国初期开发建设为时间节点,深化生态文明主题,颂生态文明先驱,正是《青山不墨》对主旋律电视剧的贡献。
黑龙江自然秉赋得天独厚。作为资源大省,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解放区和战略后方,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前线,取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作为共和国长子,黑龙江为国家建设输送大量粮食、木材、石油、矿物、畜牧等资源。作为中国森林工业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黑龙江以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有效地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寒流、蒙古高原的沙尘暴,并以丰沛的水分调节中国北部气候。
从资源大省到生态大省,正是《青山不墨》所反映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青山不墨》以为人民立言,为时代讴歌的责任担当,做到了这一点。《青山不墨》所要追溯的历史,所要展示的剧中人正是无私奉献的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他们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拼尽全力支援国家建设。在没有机械工具缺少粮食的困难情况下,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线工人的智慧提高产量,又在高产稳产同时,树立起植树造林思想,实现越采越多永续的生态循环。马永祥、郑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马永顺、张子良,正是这一批新中国奠基人,以三代人的力量守护着大青山,探索出一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路子,为后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以追求写真的艺术手法
镌刻中国精神的时代丰碑
《青山不墨》以精湛的艺术手法营造气氛、雕刻人物性格、描绘生活细节、制造矛盾冲突。所有艺术手段的运用前提都是突出现场感,强调照相机般的真实。使电视剧具有一种“穿越气质”,带领观众亲身体验极寒天气冰封山林的伐木大会战。随着画面不断闪过,一个个特定时空,带入感极强,其爬冰卧雪寒风刺骨感同身受。
每一部电视剧都会呈现独特的环境基调,从而为作品铺设一条叙事渠道,让故事垒架而起,凝重的青铜底色就是《青山不墨》严肃庄重的色调。在这种底色上,生动的人物形象,让一切都活色生香起来。为土味十足大刀阔斧地雕刻提供基质。
《青山不墨》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需要契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而高水平的矛盾冲突设计,往往会把戏剧推向高潮迭起,引发收视效果。矛盾冲突的设计也即埋伏着很多包袱,从而使故事情节步步深化,形成内在张力。《青山不墨》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上级不断压担子提高产量,而生产工具落后、粮食短缺。面对五万立方、十二万立方等任务加码,甚至“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的紧张局势,增产就等于上战场,勇者上、逃者下。马永祥接替王福民担任一大队长,表面上是王福民闹情绪不上班,实际上是逼马永祥大胆拿自己开刀树立权威的手段。当上级准备树王福民为负面典型时,这个谜底才由郑毅揭开,而此时,观众才猛然醒悟,被情节深深地感动,满足观众不希望两兄弟闹翻的心理期待。
以现实主义创作自觉
传承英雄文化基因
黑龙江是盛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诞生地。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开发建设时期,每个历史阶段都会诞生一大批文艺作品,歌颂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无数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精神给养,时代呼唤励志之作。《青山不墨》以现实主义创作自觉,传承这块土地世代吟诵的英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资源,《青山不墨》在新时代引导我们回望历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