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
01
作为一部豆瓣评分9.7分的神剧,与各大经典语名著影视并列在高分榜上,使其自身亦成为“经典”之一。可偏偏这部剧在07年问世时收视率却极为惨淡,明珠蒙尘十年,再问世便被推入神坛。真是时也命也。
这部剧/小说个人觉得不适合追更看,因为需要来回地剥丝抽茧去寻找细节、需要反复琢磨角色之间的对话有几层意思,需要联想话中的未尽之意,就如画中留白之美,所以剧里角色问:“可否把话再说得明白些”倒像是替观众/读者问的(毕竟不像《雍正王朝》有编剧化身的邬先生来解说剧情……)
除此之外,这部剧值得多维度、多方向、多角度去看去分析,如政治、历史、文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老庄等等,然而如果单单从一个角度来论则显得管中规豹,这也是我不懂从何处开始去理清自己思绪的原因。
这部剧在再现史书里的嘉靖四十年的同时,也重塑了历史人物,这样的重塑并不让人反感,反而很欣喜——
因为每个人物都复杂而饱满,无法用简单的阴阳、好坏区分,我们不能单纯用清正廉直来形容海瑞,也不能用一体两面来形容严党与清流。(就像看网小不能因为主角某事处理得不够完美而指责他,也不能因为反派加了点“人情味”而忽略他所做的恶事)。要看他的整个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与境遇,所谓知人论世,如此而已。
02 严党与清流
有人称清流为严党的一体两面,就如阴的对面是阳,阳的对面即是阴。
可万事万物并不是非阴即阳,黑白分明的。
就如长江与黄河,难道就因长江之水清、黄河之水浊而弃黄河独用长江么?那么长江是否会因此泛滥成灾?而且阴与阳也并非一成不变,晴空万里也会突然就乌云密布,暮云遮月也会有朗月风清。
夏言之后严嵩掌内阁二十年,后因严嵩年老,在家办公,通政使司将各地奏章呈入严府,徐阶收到胡宗宪从浙江送来内阁急递不敢拆开,特地送到给严嵩,固然有因胡是严党一派的原因,拆开两边或就是撕破脸,但也侧面反映徐在严手下的战战兢兢。
严党是嘉靖用于揽财的刀,可这把刀渐渐不再听主人的指挥,开始饱中私囊,与主人四六分乃至五五分,兼并土地、鱼肉百姓,那管下面的死活,死一万人是个数字,十万人也是个数字。大奸大贪,国之蠹虫。
可清流一派又是真的清流么?
他们也不是手拿屠龙刀的少年,严党落在浙江的刀,清流何曾拦着?
他们亦举起刀,却也刀刀落在改稻为桑的浙江,把这场改稻为桑、填补国库亏空的改革当成了倒严的最好的工作,浙江反而成了战场。
哪来的阴又哪来的阳?
嘉靖手持铜罄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吵啊斗啊,这正是他想看到的,一切都在自己的预判里。
出了事,就说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锅都是内阁的。
若不是自己盐税分赃不均,嘉靖没钱又岂会倒严?
我在《望丹阙》里曾写过:帝王之术,平衡之道。可莫要坐看两党勾结党羽,你咬我吠,若时日已久,中央到地方,皆是你争我夺,弹冠相庆,谁还有心思放在为百姓的实事上。
调和阴阳,并不易啊。
03 嘉靖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句话是电视剧里嘉靖晏驾前对裕王说的。
裕王从小没得父爱,面对要修道长生不老的皇帝父亲,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对几个老师要比对父亲更亲近。
终于在临终前听得父亲留给他的遗嘱-徐阶、高拱、张居正次第用之的这一番话里,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哭得像个没人管的娃:“爹,这三个人之后还可用谁?”
嘉靖(翻白眼)仰天长叹: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弹幕网友里有一堆预言家嘲笑裕王:你不用担心,你用不完这三个人。(哈哈哈他确实用不完,一个斗一个,张居正才斗完高拱呢,他就完了)
嘉靖一生自负聪明,十四岁入京登位,继位三年便借大议礼赶走了三朝元老杨廷和,任张璁等人兴改革,然而自比汉文,尚老庄而修道、兴土木而残暴,宫女们挥长绫而奋起——勒死他!
可偏偏祸害遗千年啊,壬寅宫变居然没把他送走。
躲西苑不上朝,杀夏言用严嵩,又扶裕王清流制衡之,斗啊斗不粘锅,家国不分又如何?夏启之后家天下,三代之后无圣主。两袖清风修道去,云在天边水在瓶。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嘉靖其实连青史也不怕,不过是怕自己在位时地位不稳罢了。
所以将聪明用在玩弄权术人心上,管百官在哪层斗啊,厚黑学练到几级了,哪还能比嘉靖早早去到大气层啊。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疏上来嘉靖气吐血时恐怕也委屈哩——
朕就修道这一个烧钱的爱好。四季常服不过八套……
04 海瑞
讲大明王朝1566系列总是有很多地方来讲,今天终于到我们的主角海瑞、海刚峰、海笔架闪亮登场了!(搓手手)
刘和平老师在大明王朝里最成功之一就是重塑了海瑞这一形象!让他有别于历史上顽固不知变通的清正廉直海瑞。其实,我更倾向于海瑞是刘老师集封建王朝体制下能官典范于一身的投射。
于朝堂上他仍旧坚持清正廉直、刚正不阿,谭子理用浙江百姓的土地被大户借机兼并之事激起他心中的热血,抱着虽死无畏的赤忱与勇敢赴任淳安知县。
但在执行处事上他却并不莽直:面对省里所谓以改兼赈的议案与上峰的威胁,他占理却不硬刚,上司用官位逼压、他便回以刀锋。
遇事快速抓住主要矛盾、洞若观火;审案可灵活扣住语言逻辑漏洞、步步紧逼,当将人逼得退无可退时,又顺势回转用情理动人心。
既会审时度势、又讲手腕方法,保持了他的清正廉直、敢刚敢争的正面形象,又对其在忠孝法理的处事与平衡上做了调整,让人物更立体丰满,更让人信服。
提到海瑞,总免不了提到他的家庭,比如强硬大家长做派的海母,委屈求全的海妻等等。这部剧在这一块的用墨上则加强海瑞的人情味。
他并非只是为百姓、为理而抗上的“直官”,面对海母他既有依恋也有小孩见到大人的害怕,面对妻子他既有愧疚也有怜爱,他的小家讲究子女对父母的孝,妻子对丈夫的忠,也有女性对家庭唯一当官男性的被迫无条件的支持。
她们的儿子/丈夫要舍小家为一方百姓,这样的大义道德面前,海瑞无法不从于心,她们亦无理由阻止。
小家里的忠孝之义,与海瑞对朝廷百姓的忠孝相互映衬,更衬托了他的伟大。
海瑞在官场是出淤泥而不染,被郑何一行人当做是“特立独行”、“四面树敌”,不肯与那些人一起深陷泥垢、“和光同尘”,就连当初举荐他的清流后面也抛他而去,不敢碰这把利刃,可也正是他这般亭亭直立,不卑不亢,保持初心,才能香远益清,流芳百世。
其实以直邀名非他本意,旁人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眼中只有私利的小人又怎能看到大义,恶意揣测歪曲别人的动机,实则不过是掩饰自己腌臜的内心。
海刚峰所为,不为财不为名,只求上不愧天下不愧民,无愧于心!
05 沈一石
大明王朝里的沈一石,是活跃在各时政类公众号里的人物形象——一个买办、垄断的商人,尤其是反垄断愈来愈严厉的今天,被用来代指的的频率越来越高。
沈一石之所以能被这么灵活的用来做各种隐喻,除却大明王朝将这个人物塑造得典型、真实外,更重要的是,他有历史原型——沈万三。
而民间流传的所谓沈富聚宝盆实则是——兼并土地、垄断粮食丝绸,积累原始资产,而后大搞海上进出口贸易,搜刮江南财富于一身。(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张士诚这样的军阀都要看他的脸色。
剧里的沈一石虽没他这么“成功”,却多少有他几分风采,联合当地官僚毁堤淹田,制造灾田,再垄断粮食市场,低价买田兼并土地。
做了这等丧尽天良的事,居然苦口婆心还说什么改作桑田肯定会雇人种桑,种桑也有钱,朝廷又不会眼睁睁地看没田的百姓饿死。
当了佃农,所得多少还轮得到他们说了算么?五五分都是“良心地主”了,可是你想想被逼卖田换粮食,委身当佃农,每日的劳动量并不比之前少却偏偏少了一半的收成,这不是剥削是什么?
而沈一石他们在做什么?忙啊,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推杯换盏间又是几十家的口粮生计,做得好了买来一顶冠带,那些地还可以免税,时不时做些慈善美名就传出去了。只用经营关系就可以安心吃租赚钱。
刘和平老师在写沈一石居然还有“儒商”骨子里良心的挣扎,自我厌弃又自我感动,最后被曾经一桌上吃饭的人卖了个彻底,个个把他当替罪羊,一场大火了结自己。
也算给自己一个体面。
06 总结
一部成功的历史剧/小说,不在于重现还原历史,而在于以古喻今。个人认为《大明王朝1566》做到了这点。看到历史,看到现在,也看到自己。
以史为镜,透过历史这面镜子,照见现实的影子,照见自己的影子,让人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更像是某种规律,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如酒般,时间越久,愈加醇厚,这才是它被封为“神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