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高阶职场》观后感
做个有趣的人太难了,但也不能放弃努力呀
这档围绕广告公司的职场综艺去年开播,一直想看却一直没时间看,前些天无意中看到一篇八月的专访,文中提到了这档综艺,再度勾起我的好奇心,特意充值会员,花了两天刷完整季。
第一集选手集合,我就感叹,除了娱乐圈,广告圈应该从业者颜值最高的行业了,大家不仅长的好看,也很会穿搭。我之前工作过的每一家公司,也能找出几个长相不输明星的同事。
但光有颜值是不够的,广告是替品牌解决问题的行业,还是要拿实力说话。选手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很吓人,有的拿过行业大奖,有的拒绝百万股票,有的是创意总监,个个身怀绝技。
几期节目看完,我的期待值断崖式下跌。
不知道节目组有没有让选手刻意作秀,如果一切都是选手真实表现,那还挺让人失望的。BBDO作为行业顶尖的公司,要组建的S-Team又是这家公司的顶尖团队,可是参加选拔的成员实力太差强人意。
当然,我也理解,创意是无法量化标准的,创意人的水平也不可能永远保持统一水准,初出茅庐的新人,也许可以想出非常精彩的idea,从业十几年的老人,也可能在新项目上翻车,这都很正常。
我失望的,是选手们行业常识的缺失。
很难想象,一个拒绝过百万股票的人,竟然在会议中直言团队的idea不考虑ROI,甚至劝掏了100万现金的客户也不要考虑ROI,听到这话我都惊呆了。
我们行业的祖师爷奥格威早就说过:您的角色是销售,不要让任何事情使您从广告的唯一目的中分散注意力。如果掏100万就为了在自己平台上发个不计后果的视频,客户为什么要找广告公司呢?
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要求吸引用户使用线上超市的brief,创意团队会声情并茂地给出一个全程都在夸赞线下超市体验有多好的idea,让你逆向思考,你把brief都逆过来了?
同样理解不了的,还有把月饼分割成两半销售的创意。其实月饼分割成两半是个好创意,brief要求让这款产品日常化,创意可以让用户需求日常化,比如把吃月饼变成每日小仪式:早晚各一半,这一天就圆满了。
问题是,产品是已经生产好的圆月饼,重新切割的成本可能比生产新月饼还要高。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推广费用高达7000万,什么概念?要卖7个亿才能回收成本,这是总监级创意人提出的方案?内部会议时实习生提出这样的建议都要挨骂。
有些创意本身是很棒的,比如线下超市那个idea如果给大润发、家乐福甚至盒马鲜生,都非常适合,就是不适合美团线上超市;再比如后面建筑学院的广告片,文案和TVC整体质感都很好,作为学院宣传片可以,但用它招生就不行,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文不对题。
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再好的创意,都一文不值。
这也是节目中很多选手,包括4A公司里很多创意人的通病:只顾创意,不顾生意。
我写了14年文案和策略,在本土公司和4A公司都呆过,服务过地产、汽车和快消品,自己也创过业,我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4A公司服务的都是国外大品牌,这些年也开始做国内品牌,但基本都是财力雄厚的成熟品牌,他们多数的需求是提升品牌形象,为后期溢价做铺垫,所以广告公司可以自由发挥创意,为了把作品做精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不计成本。
但是如今经济下行,大品牌也撑不住了,大家都要考虑生计问题,不看ROI不行了。可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员嗅不到这些市场变化,或者知道了也无所谓,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思考,认为创意大过天,不买他们创意的甲方都是傻X,没有审美,这是一种非常狭隘、非常自私的职业观。
一条广告片、一个Campaign出街,满足了客户需求,如果市场反馈很好,客户获得了实质性收益(销售额或估值),广告公司和创意人员也在业内赚到了口碑,三方共赢,这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只有不错的反响,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收益,甲方空赚一波吆喝,实际还是亏损,只有广告公司和创意人员收获了业内关注,下次跳槽可以升职加薪,这是一输二赢,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作品没有激起水花,甚至引起负面舆论,甲方损失一大笔钱,广告公司可能失去一个客户,创意人员没有损失。
也就是说,在所有可能性中,客户随时承担巨大风险,广告公司有一定风险,唯有创意人只赢不赔,这是很不公平的。
客户拿出真金白银,是希望你帮他们赚吆喝也赚银子,实在赚不了吆喝,赚银子也可以,你不能让自己镀一身金,却让客户赔了夫人又折兵,至少主观上不能这么自私。
从业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不讲理,甚至没有常识的客户,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刻,出于职业道德,我会尝试和客户沟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对方坚持己见,我会尊重他们。
但我每一次的出发点,都是想着怎么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我才会尽可能去挖掘更有创意更有趣味的表达,如果创意和生意冲突,我会毫不犹豫砍掉创意。所以我干了十几年广告,没有拿过一次行业奖项,以至于没什么值得写进简历的大作品。
可是我做地产广告的时候,帮客户拿过销量冠军,也被客户邀请参加他们的年会,给我发现金红包;我做汽车广告的时候,当过很多次救火队员,公司哪个客户对文案不满意,我就走马上任,从劳斯莱斯到林肯中国到特斯拉,再到户外运动品牌Colombia,每一次我都完成了任务。
老实说,没有拿过奖,确实有些遗憾。毕竟,没有广告人不渴望得到专业奖项的肯定,但获奖的机会可遇不可求,要碰到好的客户,好的团队,还要有好的时机,对我来说,帮助客户在市场上获得收益,是对我专业能力的另一种肯定。
跑题了,说说节目里我喜欢的几个人。
首先是文案八月。
因为她坚持不加班,但却能按时交作业,且作品充满灵气。她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她的底气来源于自身多年的专业积累,她的个性只绽放在作品里而非生活中,她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思考,而不是只会打开电脑搜索参考案例。
好的洞察,来自大脑,而不是电脑。
八月不是很嗨的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像无欲无求,不爱跟人争风头,她爱工作,也爱自己,所以她会合理安排时间,把分内之事做好,然后去享受生活,相比结果,她更重视过程,这种性格作为团队成员之一是很好的,当小team领导也还行,管理大团队就会吃亏了。
我也喜欢另一位文案:郝非凡。
她跟八月某种程度上是互补的,两人的专业能力都很强,不会情绪化,能照顾队友感受,但非凡身上多了一些阿康的特质,她性格外向,能说会道,面对大场面,即使怯场也会硬着头皮上,更适合带领团队打战,最终当选S-Team队长也是实至名归。
非凡在节目里说,她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广告人,她的师傅是传统广告人……这句话让我颇有感触。她比我入行早一两年,算是同辈,我们可能是广告界最后一批经历过师徒制的从业者。
现在一个新人进入广告公司,领导不会安排师父带你提升专业了,一是跳槽率太高,大家都不愿花心血去培养感情,二是很多年轻人个性太强,根本不听前辈的,师徒制从这个行业消失了。
我入行时,大家是很尊重前辈的,GCD先后安排了一个资深文案和一个文案指导带我,还有一个资深策略也会经常主动帮助我,三位都是女性,所以看到节目里表现优秀的选手都是女性时,我很开心。
从概率上来说,女性更容易共情,也更能换位思考,现实中的广告公司也是如此,让人讨厌的男性领导远比女性多。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遇到的男性上司都很好,因为我就是他们招进去的,如果对我不好,我压根就不会去。当然,不是所有女领导都很好,一个讨厌的女领导,令人生厌的程度往往超过大部分男领导。
在性格和不加班这两点上,我跟八月有点相像。去上一家公司面试时,我就直言不加班(特殊情况除外)。
入职后,我每天早上九点半准时到公司,先看一会儿书,等同事们陆续到了再开始工作,一般下午四五点完成任务,六点钟去休息室打一场台球,六点半准时下班。
加班的人里,有一部分是想蹭饭补和打车费,我不喜欢填报销,就算加班,打车也是自己花钱;另一部分是熬夜太晚导致第二天中午才上班,由于上班晚导致第二天继续加班,我准时上班准时完成工作,没理由陪他们耗在公司里,增加公司成本。
但这个原则只适用于单打独斗,需要带团队时,我会调整成非凡的模式,一切以结果为导向,需要加班我会随时顶上,需要对接客户(哪怕是我不喜欢的客户)我也会去沟通。
总之,我的职业底线就两个字:负责。一个人时,就对自己和作品负责;带团队时,对团队和结果负责。
有两种人在公司里很受欢迎,一是专业能力强,一是性格人品好,八月和非凡属于专业又强性格又好的稀缺物种,所有人都会喜欢这样的同事。
除了她们,我还喜欢做美术的妙妙和谭震,一个话不多一个爱搞笑,脑袋里都装着奇思妙想,遇到好将军,都是可以拿很多军功章的好战士。
我还喜欢刘权,尽管他像只麻雀叽叽喳喳,但内心很善良,像一块海绵,好的坏的都能吸收,口无遮拦,但无伤大雅。
我不太善于表露内心,所以我很喜欢可以肆无忌惮袒露内心的男性,是他们让男性这个饱受诟病的群体变得可爱了一些,别看八月每次都躲开他的拥抱,其实心里是非常喜欢他的。
小龙也不错,虽然说话很冲,但他都是当面直言,一旦你赢的他的尊重,他会收起身上的刺,全力辅助你把事情做好,这是优秀年轻人的特质。
依秋和小北有点可惜,如果遇到好的团队,她们应该能展现出超乎节目里的水平。
做广告的人,对这个行业都是有热爱的,时间久了,又会被这个行业伤透了心,可如果重来一次,多数广告人还是会选择这份职业。
爱它,恨它,就算转行,也会带着它的印记,这是广告人的宿命:你可以离开它,但你不可能完全离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