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第1篇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地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达尔文也曾讲过: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范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典范意义”的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显然,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她包含着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在,积淀这个词很重要,也很好,积淀在十二个理念上:一个理念自强不息,还一个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和谐、居安思危、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爱国——是中华民族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
归宗炎黄、溯源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爱国爱乡,恋土归根、报效桑梓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要义。早在先秦时期的《战国策》就提出“爱国”一词,东汉荀悦的《汉纪》中已有“爱国如家”的说法,这种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不竭源泉。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他们都是耸立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承担起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推翻三座大山,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为振兴中华打下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每当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困难、挫折,精神家园总会给人们以智慧和力量,战胜千难万险。
《史记》中有“舜耕历山”的记载,颂扬了古代圣贤身体力行、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勤勉奉公、刻苦耐劳的精神;北山愚公“每天挖山不止”,体现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民族风貌……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习近平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奋斗,需要不断弘扬在漫长历史中积淀和光大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农民育种家沈昌健书柜里存放着23个笔记本,是一家两代人进行杂交油菜实验的原始记录。翻开最早一本的扉页,上面写着:“1978年秋,沈克泉。”
沈克泉是沈昌健的父亲。
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经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
从研究杂交油菜开始,沈克泉留起了胡须,并发誓不成功不剃须。
就说我,是一个农民,一个种田的黑腿杆,想要搞出个科学来,那是自己异想天开。
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沈克泉的青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不过他终于培育出了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油菜种子“贵野A”。专家们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终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9年12月8日,70岁的沈克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把全家人叫到床前,他说:“我没有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沈克泉去世后,沈昌健依然坚持着油菜育种,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2014年2月,沈昌健及其父亲沈克泉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沈昌健一家人,就这样在劳动中探索科技,在困境中永不放弃,在实干中超越自我,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先哲圣贤们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历史教训中,提出深刻的警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被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代表的是一种进取精神,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爱好和平,团结互助,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孔子提出“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提升社会及组织的亲和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厚德载物,恪守信用,是中华民族5000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是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基础。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成长、城市无信不繁荣、社会无信不稳定。构建信用社会,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位91岁高龄、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人,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又是江西萍乡莲花县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家乡与乡亲们一道建设美好家园。
她坚守着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更孜孜不倦地将其传播到青少年中间。
龚全珍不但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乡里,而且有着更大的担当,她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创新社区管理机制、致力于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将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成一种风气。龚全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念。
我看到她以后,我这个心里就是一阵的感动。她和甘祖昌将军一起艰苦奋斗过来,现在仍然在弘扬人文精神。而看到她又被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就是要把这种革命传统精神弘扬下去,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向老阿姨表示致敬。
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最美妈妈”吴菊萍——杭州一名妈妈徒手接住坠楼女童。
“最美婆婆”陈贤妹——广州佛山一名拾荒阿婆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
“最美教师”张丽莉——80后女教师为救学生失去双腿。
“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以超人的意志力减速停车,用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挽救了全车人的性命。
“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最美洗脚妹”刘丽……“最美现象”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形成“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生命力极强的“蒲公英效应”,绽放出姹紫嫣红春天的美丽。
“最美现象”是社会大众的一个说法,它指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在不同人群中,不同的行业中,或者不同的职场中出现的各种具有道德典范意义的人物,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向上的一面,代表社会的正能量。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道德典范,道德典范是公众效仿或者学习的样板。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典范,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典范,历史上这样的典范人物很多,所以“最美人物”或者“最美现象”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典范,它可以给公众一种示范引领的作用。
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出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操,培育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从而引领人们崇尚道德、遵守道德,形成全社会向善、向上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化丰沛的传统美德,永远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和煦阳光。
20世纪70年代末,《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蒂姆与其他7名美国记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常驻中国的新闻工作者。30年后,他再次来到北京时,以记者敏锐的眼光发出感叹: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而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开放、自信、自强、创新的民族。
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第一次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第一次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工厂、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第一个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正意味着一次次奋勇突破、一次次开拓进取。
深圳特区被誉为共和国改革的“长子”,最独具魅力的品格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穿越30多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在深圳奏响了华彩乐章:深圳GDP年均增长25.8%,从一个3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快速崛起为一座承载人口超过1400万、产业发达、交通便利、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绽放和光明前景的生动写照。
那么我们如果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话,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创新精神就是推动我国新时期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大的动力。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写意,是激励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
中国精神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的内核,也是时代主流价值的体认。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区别,跨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熔铸起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眼界的开阔,中国人更加自信、自强、自由、自律、自尊,这样的人格日益外化为行动的力量,推动着文明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进程中,改革创新成为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中国精神折射出时代进步的潮流。
百年回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振奋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车轮奋勇前行。
30年回眸,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荡神州,激励着我们在逐梦的道路上开拓奋进。
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才会有坚实的依托。
中国精神越茁壮,人们的梦想才会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华夏子孙共筑中国梦: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
我们每个中国人,其实都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就是说要咬咬牙,就像我们的运动员一样,最后的时刻不要管这个哦,我一定相信我能游到彼岸,你才能创造世界纪录,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要有这么一个精神头、精气神。我们有句话叫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大的气宇,有一个非常好的精神,跟我们这个祖国一起共度时艰,一起创造我们的奇迹,一起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有了精神,就插上了使梦想变成现实的飞翔的翅膀。
中国精神在逐梦的征程中交融激荡,中国梦瑰丽的蓝图在中国精神的激励下,必将描绘得异彩纷呈……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第2篇
人因梦想而勇敢,我们因梦想而成长。在如今梦想又被提及,并且成为一个很真实的话题,是习总书记的号召,将我们原本谈论的话题一下拉到现实,并且鼓励我们前进。而观看《百年潮·中国梦》也使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深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伟大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统一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勤劳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我们拥有着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但只沉迷当下不进取,不奋斗,狂妄自大便会丧失所拥有的一切,历史给了我们多么现实的教训,我们也不能再浑浑噩噩的去面世,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会有发展,才会有进步,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领导我们发现问题,运用正确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解决当时的疾苦,从而解放了新中国,解救了困境中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岁月长河将我们从刚刚的兴起带到现在的强大,所以面对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化,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也正好符合当下的要求。
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只有自强不息坚定梦想的奋斗才会有当今强大的中国。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更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
梦想是太阳,不像一个世纪那样遥远,甚至也不像甲子前可望而不可即,它已经从地平线上蹦出,万道朝霞正照耀在我们的眼前,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第3篇
这部政论通过讲述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五个专题来诠释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历史内涵,该片宏旨壮景、一气呵成、精深开远,是反映中国人民谱写中国梦最新篇章的即时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构想,充分反映“中国梦”释放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
纵观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各式各样的救国方略乱花迷眼,如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等,但最终都纷纷碰壁,破产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在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克服改革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更好唤起民众对改革的热情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部片子能引起全社会的共鸣,能够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同事也能引起世界巨大的反响,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要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当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资格来谈论造梦的时候,这个国家则处于上升时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要全民参与,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发有力的斗志全力以赴。”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第4篇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在参观后发表的“重要讲话”,除了重复毛泽东的两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邓小平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外,最令人关注的是他提到中华民族的百年“中国梦”。习近平说“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习近平在今年3月17日的人大闭幕讲话中,描绘了他的“中国梦”愿景。除重申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党永远是正确的,只有跟党走,个人才有出路。他还特别阐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另一个口号比“中国梦”更令人眼热心动、勾魂动魄的了。当我们听腻了那些铿锵有力而又高蹈云天的口号,忽然来了一个略带“小资情调”而又活泼清新的说法:中国梦。她像一声春雷,旋刻之间滚过神州大地,也滚过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让你感到春天的温暖,也让你感到生机和活力。“中国梦”弹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根沉睡了百年的琴弦,不能不让你从心底涌起感动。
为什么“中国梦”一经提出,就迅速被接纳并成为巨大的精神导向?因为她契合了人们心内的渴望。我不愿把“中国梦”这么一个极具想象力和诗意的字眼,理解为几个枯燥的数字,“中国梦”不是GDP,不是“翻几番”,甚至也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小康”的蓝图,在更为深远的层面, 她是中华民族的一声叹息,它是一种期待, 更是一种呼唤,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力量源泉。
没有梦的民族注定是精神灰暗的民族。梦就是火之焰,就是水之波,她是自由象征。而自由源于民族的激情和自信。“中国梦”不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跃进,也是中华民族新的自我认知。“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是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是的,人人都具有做梦的权利,人人都实现梦想的自由。
为了实现“中国梦”,一代代,一辈辈,曾付出了太多的艰难和努力。早在1840年,无数中国人就开始了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了不懈抗争,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留下了林则徐、魏源、谭嗣同、李鸿章、孙中山等一串串追梦者悲壮的身影,每一个中国人都尝够了梦之破灭的滋味,那都是一场场噩梦、凉梦、苦梦。上个世纪初,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描绘了新的“中国梦”,然而,那是一个永远未能完成的梦,那是一个残破的梦。“五四”以降,则开启了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涵的现代“中国梦”之旅,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都是梦之先觉者,他们彷徨过,叹息过,发出了一声声决绝的天问般的呼唤。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梦的过程,步履蹒跚,涕泪交零,但追求“中国梦”的意志和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正是由于这些先觉者的前赴后继,筚路蓝缕,“中国梦”才在新的时代葳蕤绽放,蓬勃生春。
中国的百年强国梦走的极其辛苦,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牺牲了无数的生命之后,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梦想是更加富裕,全面奔向小康,在前进之余,我们应该思考下历史,回忆下百年来的经历,记住历史,才能激励自己,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加顺畅。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现在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梦是春天的花蕾,有梦就有未来。我想起了诗人戴望舒《寻梦者》中的话: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