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评说

电视剧《三妹》观后感

发表于2017-04-13 10:17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电视剧《三妹》观后感

“来不及说声再见,看暮色已淹没城,终究一尘不染,越是放开越是刻骨铭心;来不及说声爱你,看岁月已走向远方,终究一尘不染,越是离开越是刻骨铭心。谁尘封这一生所爱?给的幸福像一场烟火。你是谁的英雄?注定你我终究不染。”
和着这首动人的片首曲,伴随陕西卫视的节拍,这段时间,我连续收看了习辛导演的电视剧《三妹》。而今过去已一周有余,但剧中人物和情节始终在眼前萦绕、耳边走动,一股难以遏制的冲动促使我镇静下来,开启思维、敲击键盘,抒我思、诉我想……
追念那段史,伤感总满怀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揭西凤凰山下凤凰小镇民办老师何三妹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青春年华和与苦难不幸抗争的感人故事。那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也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其间,多少人的梦想被泯灭,多少人的希望被轧碎,多少人困于饥饿,多少人囿于贫穷,多少人甘于沉沦!
说说知识青年。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响应主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到2000万左右。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较之后来乃至今天的青年,他们多的是对人生艰辛的领悟,对理想的坚定,对未来的期盼,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那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知识青年的奋斗业绩,也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有社会秩序的破坏。这群人如今大多退休或邻近退休年龄,或许没几个人愿意提起那段历史,因为给他们带来的失落和无助、酸楚和哀怨、孽债和仇恨等,永远都将无法抹去!理想主义注定是空的,害人的。因此,我们人人都要有理想,但每个人的内心却不能有狂妄虚无的理想主义色彩!
谈谈人口膨胀。我们首先可以看看建国以来至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人口和耕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表
人口和土地是国家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如上表所示,从建国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49年至1982年)的34年间,我国人口增加4.9亿,年均增长19.2‰。人口的增长压力必定带来资源的紧张与萎缩,尤其作为人们赖于生存的最根本物质条件的耕地更是如此。表中数字告诉我们,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2.71亩,降至1982年的1.5亩,34年间人均减少1.21亩、下降44.6%,年均下降1.7%。
作为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我,每每提起童年时,就是不堪回首处。那些年代里,几乎每个家庭最大的特征都是孩子多、日子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简单、娱乐贫乏,理想远大、信心满怀。而作为孩童年龄的我们,即使外表贫穷、内心饥饿,但整日无烦心事,大家感觉也是逍遥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如今想起那段“苦难”的岁月,却心有余悸、难以淡定!上有哥姐、下有兄弟的我,在家中是常被忽略的一个人,由于不强梁,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根本轮不到自己。生日本是腊月,但因天气寒冷、鸡下蛋少,吃上一个鸡蛋也近乎奢侈。而即使真的到了那一天,常常是家人因忙于其他,大多忘记了是我的生日。过后,烙个油膜(也是不错的哟)加以弥补也是求之不得,但却有了一丝安慰。更无法理解的是我们的年龄,村里登记的弟兄几个的出生年月错三落四:我的年龄写成了二哥的,老小的写成了我的,老四的写成了老小的。以至于今,常常费尽口舌向人解释身份证和档案年龄差异的原因,但谁相信啊?!或许,这是那个时代留给我最深刻、最难忘的记忆!
1980年9月,“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口号开始响彻中国大地;1981年“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也变得家喻户晓;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自此,长达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牢牢束缚着几代人。而我们知道,早在1957年7月,马寅初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节制生育政策。只是他的言论过于直接,观点过于超前,得罪了上层,不但没被采纳,还被打成右派,从此赋闲在家。如马老先生的节制生育政策提出之初即被采用,或许,如今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尚远、“老龄化”进程不会如此之快。举国上下,也不用为是继续“单独二孩”还是全面放开的人口政策而争论不止。况且,即使去年以来全面实施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人口的增长势头也极其不明显。
人口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脉相承,相依相符的。人口政策的变化与否,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相适应、相统一。任何背离社会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人口政策注定不会长久,也一定不会成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造就了英雄,但政治上的“强人”和铁腕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始终最明显、最突出和最显著。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强有力、超智慧的核心,需要一脉积聚正气、凝正能量的思想,需要一条光明而正确的道路……
善恶终有报,只是未到时
电视剧《三妹》中的关键人物是何三妹、李大庆、三妹爹(何校长)、杨豆筋、刘春芳、大庆妈等等,通过这几个人之间简单又曲折、唯美又哀婉的故事,场场真实而顺畅的情节,句句入心而自然的对白,个个难猜又难解的悬念,让人不经意间回到了那段岁月,更让人与故事一起滋生出些许爱恨情仇。但于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有两条,一是善恶有报,二是美丽常在。美丽暂且勿论。这部电视剧的恶人太多,他们在三妹面前几乎把坏话说尽,把坏事做绝,但到最后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自落空。
先说杨豆筋:这是一个长着一张聪明脸,干了许多肮脏事,落得一个神经身的地皮、无赖、流氓。三妹和大庆的姻缘因他而起,怨恨也因他而生。为追求三妹,他在李大庆和三妹之间做手脚,导致他们之间发生误会,距离渐远。当三妹被杨豆筋假象所惑,答应嫁给他后,而他却又不知珍惜,新婚之夜借酒发疯对三妹又打又骂。在家人协助下,他折磨三妹,把三妹锁家里,与哥哥杨豆庄一起逼三妹喝哑药。当老钟叔主持公道时,他和家人却反咬一口,诬陷老钟叔拿刀砍人,差点铸成一桩冤案。生得一副清纯相、长得一廓迷人身的上海知青江艾艾的到来,让杨豆筋为之迷惑并神魂颠倒、朝思暮想。借助于体制内的老舅,杨豆筋帮忙让她拿到了返沪的证明。而江艾艾只不过是与杨豆筋逢场作戏,强加利用并换取回城的门票。最终,杨豆筋疯了,面对原本苦苦追求的何三妹,竟认不出她是谁。报应啊,该有的报应!
再说大庆妈。三妹和大庆未能走到一起,罪魁祸首是大庆妈。这是一个外表强势、内心险恶的母亲,一个自私自利、无端无理、刁蛮势利的悍妇,一个见利忘义、见异思迁、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女人。三妹的所有苦难几乎都因她而来。她使尽手段,阻止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嫌贫爱富的她,口说是为了儿子大庆的幸福,而实质是瞧不起家底贫穷的三妹,硬是耍尽花招,把叔叔在城里做官、有权有势的刘春芳,拉近大庆的怀抱。然而,二人婚后多年无嗣。媳妇无法生育的医院证明,让这个10代单传的家庭断子绝孙。这更是报应,的确是报应啊!这点,在下不赞同编剧的手法。这个结果对大庆的家庭不公、家族不公,而她也难于承担这个报应。如有续集,建议给她另外一种报应!
编剧看似唯心论、因果论,但也正是怨恨终有化解日、善恶总归有报时这样的理念,人们才乐意看下去,愿意舍身处理地与他们同喜共悲。现实中,也正是这样的因果报应理念,支撑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期待,对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希冀!
三妹真性情,美丽照人间
《三妹》的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何三妹同宣传队的李大庆日久生情,但两人恋情被疯狂追求三妹的杨豆筋破坏。何三妹被迫回到河东小学教书,而杨豆筋用尽伎俩骗取她的信任并与她结婚。当何三妹发现骗局时木已成舟,但她熬过苦难,舍弃小我,将所有心血都付诸基层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山村娃娃,最终国家也给予她“人民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实至名归,令人敬仰。《三妹》里,何三妹是女一号。她是一个热情洋溢、乐观大方、积极向上的山村姑娘,也是一个执着勇敢、善良纯真、认真负责的乡村教师。
三妹虽然总是被命运捉弄,但她面对困难始终不躲不闪的气节,面对折磨始终坚贞不渝的情操,面对邪恶始终坚持正义的境界,面对贫困始终怀抱梦想的态度,面对落后始终坚守教育的理想,面对绝境始终顽强不屈的品格,面对学生始终笑脸相照的真情,面对事业始终孜孜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的同时,更让人惭愧。如今,身处物欲横流,信念动摇,理想缺失,金钱至上,权势为先,诱惑遍地,浑噩度日的环境,有几人肯在落后的山村教书育人?更不说一呆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生。而身处体制内的我们,又有几人堪比三妹的品行和魅力?!安于现状、明哲保身是多数,敬重事业、无私奉献为个别。相比于三妹,都是何等的低俗和粗野!
《三妹》播完了,但“三妹”永远在。我们感动于何三妹的故事,但更感念于“三妹”美丽、善良、阳光、健康的内心。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真性情,美丽一定会照亮这个世界!
最后,我想用《三妹》的片尾曲结束这则小记:
“风吹散稻香,撒一路金黄。天空藏起了委屈,流年写不尽伤感,牵起的留恋在天涯。留不住的身影荒芜了月光,后来沉默藏起了委屈。吼,怀抱放任了煎熬,辗转的柔情在天涯。梅开十年,只等离人归;雪飘十年,和泪盼春晓。梅开十年,雪飘十年,和泪盼春晓……”
返回影视剧评说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朗读者》观后感
  • 下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