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影评观后感
1、
要是以前,哪怕是两三年前,我可能都非常难以理解《三块广告牌》里面的女主角。因为这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我国是很少的,可能在《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女主有点像,但还是不如这片子中的女主那么强。
而现在我能够理解片中的女主角。我不从她的独立人格角度来说,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她的命运是她的内心在外界的镜像。这样说话可能非常的伤人。但我确实有很深的这种感觉。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往往你越不愿意面对的越是真相。
首先她有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丈夫离开了她,影片没有交待原因,但是从这些事来看,比如她儿子和女儿跟她的关系都不是很融洽来看,和,她在影片中的形象的感觉是很硬而且是充满愤怒的,和,她还限制孩子们跟前夫的接触,并且对前夫充满怨恨,等等。说明她内心一直很僵硬,被愤怒充满着。这也成了她跟自己亲人内心之间的一堵厚墙。
他女儿甚至还给自己房间的门上锁,就是不愿意她的“侵入”。
而且她经常诋毁跟他离婚的她的前夫,这使得她的儿子和女儿都非常不满。另一次,她女儿跟她借车,她不但不借,还骂了女儿。或许,晚上女儿外出,使她想起了她的前夫,这更令她愤怒。或许,前夫的离开令她更缺乏安全感,所以她不自觉要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可是这样令孩子们对她更加不满。没有借到车反而被母亲一顿数落的女儿非常的愤怒,她宁愿走很远的路也要出去,走的时候,女儿诅咒自己说,宁愿我在路上被人强奸(真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儿女们常常中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恨)!而愤怒的她因为女儿的违拗也非常狠心的说;那就祝愿你在路上被人强奸吧。
真是一语成谶啊。她的女儿在路上被人奸杀,然后尸体被焚毁。
我觉得她跟她的儿子和女儿在内心深处有非常强的隔阂,其实这种隔阂不在她儿子和女儿的心里面,而在她的心里面。
女儿死后,她非常难以承受这个事实,女儿悲惨的死去,而且竟然是刚受到她的诅咒而死。她在内心的深处有非常多的仇恨,我想本来在她女儿死前她内心就有非常多的仇恨,所以跟她的前夫没有办法过下去。现在她又增添了更大的仇恨。
那么,她如何处理仇恨呢?可能,她只学会了把仇恨投射出去的人生模式。所以她是一定要向外界归罪的,她必须要找到这个凶手,可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又找不到,那么只能是归罪给有责任为她找到凶手的人和部门——当地的警察局。
不管当地的警察局做到多少,做了什么和做得怎么样,她都不愿意去理解。开始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固执,现在我明白了——必须要有人来承担女儿的死亡的这个责任,因为如果没有人来承担的话,那么,她内心就有一个巨大的空洞,也就是她不得不自己承担!但是她接受不了这个黑黑的巨大的空洞,所以她就必须要有人承担,那么在找到这个罪犯之前,这个承担者就必须只能是这个警察局!
但是,她又没有办法对抗警察局这个组织,所以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质问诅咒这个警察局,而且是持续存在的最公众的方式,那就是三个广告牌!
甚至在她的这个广告牌被烧掉之后,她怀疑是警察局里面的人安排的(其实是她前夫烧的),就极端到拿着燃烧瓶去把警察局给烧了。
她前夫曾经跟她说过一句话,是,仇恨带来更多的仇恨。
其实并非她丈夫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可是女儿已经去世了,而警察局非常尽职尽责。所以他接受了这个现实。
而这个女主角呢,她不能接受!因为她跟她丈夫不一样,首先她的内心本来就充满了仇恨,其次,她的女儿的死应该至少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的女儿跟她之间是有隔阂的,不愿意在她身边呆才出去的;第二个原因是她觉得她的诅咒肯定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三个才是外界因素。这令她非常内疚。在找到具体的罪犯之前,她的归罪没有办法投射出去,所以就只能反向的指向自己,这是非常难受的,唯一跟这个事有一点能够挂得上钩的就是警察局。所以就只能归罪于他们。
这个警察局的局长是一个很好的人,局长是癌症晚期病人,一生努力服务社会打击犯罪,对这件事是非常上心和努力的。他在被广而告之地责问之后,还专程来到女主家进行交流,他诚恳地说,该做的事情我们都做了,可是就是有一些案件是很难破的。女主说,你应该把这个小镇所有的男性的DNA都检测一遍来比对。局长说,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即便是都拿去做比对,也有可能这个作案的是一个流窜犯,外来的。女主又说,那你就要把全美国的男子的DNA都拿去做比对。局长说,我非但没有这个权利,而且也有可能这罪犯都不是美国人,是一个国外的游客呢。面对局长这么有理有据和诚恳的说法,女主仍然不能接受。她仍然认为,警察局没有找到罪犯,就是有责任!
她跟儿子和女儿之间的隔阂,说到底是她内心的仇恨,这个仇恨可能是的上一代带给她的,她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她一直在愤怒中,不能放下来,这就是一直活在过去的仇恨中,从来没有活在当下的生活和关系中。
这个愤怒成了她和丈夫、女儿和儿子之间的很厚的隔墙。间接的也促成了他女儿被奸杀死亡。在这个原来的愤怒没有得到理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愤怒、无助,她无法承受,她需要有一个能够帮她承担愤怒和无助的载体,要么找到罪犯,要么只能是警察局扛着!
——她不能“看见”警察局已经努力了,没有办法找到凶手,因为那样她的愤怒、无助和愧疚,就没有着落了?
因为,她的愤怒,需要被“看见”,需要落地。
2、
仅仅是以上的部分,这个故事呢,还是比较单调的,不够深刻和复杂的,体现不出生活的浩瀚混沌和厚重。
男2号是警局的一个职员,他的工作吊儿郎当。但是警局的局长是很好的,局长能够“看见”他,包容他。所以,对于这个案件女主租了三个广告牌,公开的诋毁他们的局长诋毁他们局的时候,他非常的愤怒。
男2号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愤怒的人,他在家还是孩子跟妈妈一块儿住,,他可能也同时还有比较强的种族主义倾向。但是,他真的是嫉恶如仇。
局长自杀之后,他觉得,导致他局长自杀的就是这三块广告牌。他曾经对女主进行过威胁,这时候,他愤怒的把打三个广告牌的广告商,从楼上扔下去。为此呢。他被从警局除名。
他的最大的转变出现在他看到局长在自杀前给他的那封信。当他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才发现,局长其实比他自己更懂自己。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啊都被局长照亮了。他也才明白做人的意义就是要像局长那样维持正义服务社会。
所以当他在警局发现被燃烧的时候呢。他在烈火中,拿到了女主女儿的这个卷宗,他决心私底下来帮她查。当他从燃烧的警局里面冲出来的时候,女主走到他面前,她也看到了燃烧的他,和他抢出来的那个案件的卷宗。女主内心受到了一定的触动。
男2号在住院的时候。因为烧伤嘛所以满脸被包裹的很严实,他正好与被他从楼上扔下来的那个广告主住在一间病房,那个广告主还在安慰他,鼓励他。男2号羞愧难当,他告诉那个广告主说,他就是那个打他的人,这个时候这位广告主虽然内心有非常多的波澜,但仍然是为他倒了了一杯橙汁放好了吸管。这个善意令男2号心潮起伏。
刚出院的男2号,为了为女主的案件查案,就经常待在酒吧里,有一天呢,他在酒吧里,听到她背后有人在说一个强奸并焚尸案件,一切都非常吻合,他就立刻心里认定,那个人应该就是罪犯,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留下了那个人的DNA,为此他被暴打了一顿。
当女主接到这个男2号的电话的时候,她冷漠的心有了很强的触动,事后她说,在她的这一生中,第一次觉得了对抗恨的这种爱的力量。
遗憾的是,男2号去警局报案,在比对完DNA之后呢,发现那个罪犯,不是这个案件的罪犯,但是他认定,那个罪犯,即便不是这个案件的罪犯,仍然是一宗强奸焚尸案的罪犯。
这个影片的结束很有意思,男2号给女主打电话,说让她失望了,经过DNA的比对,那个嫌疑犯不是他女儿的凶手。但是,他又问了一句。这个人毕竟是一宗强奸焚尸案的凶手,我知道他的住址,我们要不要结个伴去找他去?影片就在他们,前往那个罪犯的住址中结束。结束前还有一和对话,是,他们要去杀掉这个罪犯吗?
男2号跟女主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男2号其实早年也是沉浸在仇恨中的。他到了警局遇到局长之后,他仍然主要成分还是仇恨,只不过是他感受到局长那深沉的爱,他还有非常多的毛病,比如上班不认真呀,他还是个同性恋患者呀等等,但是,最后唤醒他人生的,其实是局长的那封信,其实是爱。
3、
重头戏还是应该放在这个局长身上。这个局长呢,可能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这种类似于中国派出所所长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普通的岗位上。他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深沉的爱,他也有能力的限制,他正直善良,他甚至在这个女主出不起这个广告牌租赁的费用的时候呢,还偷偷为她垫付了这笔钱。而且他在胰腺癌的晚期呀,仍然有些巨大的包容,女主严格来说是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可是。他还是践行着他的职责和善行。
他有一个非常温暖的家庭,他对家庭非常负责任的。当他知道性命不久,虽然还可以拖下去,但是他并不愿意让深爱他的妻子和孩子看见他日渐消瘦,一天一天的摧残,他觉得这对他的家人太残忍了,与其这样长痛不如短痛,他选择了。类似于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的做法,拿枪轰爆了自己的头。
在他自杀前呢,他留了三封信,一封呢,是给他太太的一封,一封是给女主的,一封是给这位男2号的。这三封信其实,就是爱在人间的传递。
这个影片线条是比较清晰的,女主这一条的为主线啊,男1号男2号构成的这个暗线。影片的起点是源于仇恨,中间的辅助线条呢,是爱对于仇恨的消融。最后影片的结束呢,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束,女主和男2号开车向着那个另一个奸杀焚尸案的凶手的方向去。他们在犹豫,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
生活呀,可能中间有非常多的爱而不能有非常多的恨。看起来对于恨,最方便解决的方法是新的恨。
但是,恨只会带来更多的恨。
爱,才是唯一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