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

《莱姆生活》观后感2000字

发表于2020-10-04 10:24 热度: 作者: 观后感
《莱姆生活》观后感

《莱姆生活》是一部由德里克·马蒂尼执导,艾玛·罗伯茨 / 罗瑞·卡尔金 / 亚历克·鲍德温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姆生活》精选点评:

  ●家庭伦理电影,开头显得乏味,亮点较少,故事不错,可是总觉得精彩不足。。。

  ●这些中产阶级社区的文艺小清新电影已经过于泛滥了……

  ●LOL Alec Bladwin永远都演这么douchy的人么。。。

  ●憋闷少年寻爱记差不多这样,基本木有高潮,央视风格。

  ●及其沉闷的气氛,随时都有人自杀的感觉~~

  ●大半部分时间里观者会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不确定性”中。原因在于影片一开始便提到的“莱姆病”并不为人所熟知,甚至会怀疑这种病是不是被虚构出来的。随着影片行进到后半部分,故事逐渐明了,恍然领悟到这是对病态家庭生活的隐喻,随即会觉得这种手法实在老套。

  ●情绪的力量一直在蓄积,在决堤之际戛然而止,导演在这部充斥了各种陈腔滥调的电影中,用某种出乎意料的克制使其焕发出崭新的风貌,小有灵气的小制作

  ●這個艾瑪顏值極高,這個顏值就算身短波小拍porno都有大市場!

  ●被忽视的黑马!很对我的胃口。

  ●Melissa的最后一坐,我想,她还是屈服于生活了。生活里,家庭里,有这太多的矛盾。可我们总还是都要生活,都属于一个家庭。生活中,因为爱走到一起的人,却面临着种种困境。不该爱的爱了,应该爱的却爱不起来。很小的一部片,却让我想了很深的主题,到底应该怎么爱,到底应该怎么活?

  《莱姆生活》观后感(一):《莱姆生活》

  又一部关于家庭的小成本影片,出彩的地方还是剧本和演员演技加上特色配乐。保持着美国独立制片在家庭、青少年题材方面的水准。

  影片通过借由莱姆病(Lyme disease)这种传染病,开始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后期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如果及时治疗,多数预后好,少数严重病例预后差。来比喻满是创痕的家庭。

  《莱姆生活》观后感(二):不知电影名称所指为何?

  和莫名其妙的电影英文片名相对应,这部戏在豆瓣的中文简介也几乎是牛头不对马嘴。而更尴尬的是,我光留意到IMDB=7.0,而忽略了豆瓣评分=6.5,兴冲冲地看完,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时间~

  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肥肥的贱男,好像这些年基本没有不出轨的角色,但总是对他恨不起来,不知道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着极强的女人缘,我觉得应该是。

  辛西娅·尼克松 Cynthia Nixon,其实和美国前总统Nixon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她居然是上个礼拜被我嫌弃的《A Quiet Passion》的女主,不过,这部影片里的角色也并不讨喜,被女儿说成Slut,也是没谁了。

  这次的女主叫:艾玛·罗伯茨 Emma Roberts,大嘴朱莉亚·罗伯茨 是她的姑姑,可惜我看了Emma在豆瓣上的照片,感觉这妞如今有些长残,嘴巴大到塞进一个巴比馒头是绰绰有余的。说是90后里面的当红,看来要留意一下她的作品了。在这部戏里,很赞,完爆那个喜欢对着镜子做动作的傻小子。

  男主和他在影片中的哥哥,居然是亲哥哥,难怪超级像啊,但这小子真心有些弱,一直到影片最后,都让人喜欢不起来。

  豆瓣的演职员表中居然没有中年大叔,落魄的、被带绿帽的 蒂莫西·赫顿 Timothy Hutton,感觉豆瓣有些“狗眼看人低”啊,虽然在这部戏里Timothy的确很沉默,很边缘,但他演得却很扎实,很有份量,就像最后一声枪响,很有味道。

  影片的最后是最受诟病的,虽然你可以理解为开放式的,但仍然被编导搞的云里雾里的,中年,真的这么不堪么?

  My Vote = 6.6

  《莱姆生活》观后感(三):生活中,我们都有病.

  生活中我们都有病.

  有时情绪失控.

  有时出现幻觉.

  有时身体疼痛.

  这是最正常的生活.

  这是最不病态的生活中的病.

  导演玩了个小把戏.

  他把人们对于生活的不满和猜忌夸张.

  然后赋予它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

  莱姆病.

  一起看电影的人说到结局还是不清楚莱姆病是一个怎样的病.

  我说具体的莱姆病并不是电影的重点.

  剧中每个人心底病态的一面正是莱姆病的微缩版.

  当你看罢.

  会不禁感叹我分不清真正的病人和正常人了.

  到头来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健康人.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阴暗面.

  情绪失控抑或各种幻觉乃至疼痛.

  就像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流感蔓延在人类当中.

  虱子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存恐惧不断躲避虱子的过程.

  更可怕的是企图去划分病人与健康人并且将自己置身度外的想法.

  病人总会有病发的一天.

  终有一天妻子总会忍受不了外遇得明目张胆的丈夫.

  然而人们所需要做的并不是对病人敬而远之.

  吵架和斗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更加不能把自己抽身于所有的麻烦.

  把所有的责任一推了之.

  相反的.

  所有人必须认识到自己也是虱子的寄主.

  生活中并没有能够幸免于莱姆病的正常人.

  你是病人,我也是病人.

  于是妻子和丈夫终究能平静下来.

  认识到"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有错".

  生活中的人们始终徘徊在病发与康复当中.

  心情糟糕也总会有好起来的一天.

  所以收拾心情.

  做一个体贴的病人.

  做一个幸福的病人.

  .看着看着觉得男主角有点像ellen page..

  《莱姆生活》观后感(四):《Lymelife[莱姆生活]》生活莫名

  《Lymelife[莱姆生活]》生活莫名

  不觉得有多么好。往大里框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堕落,The Amercican Dream Sucks,往细处看,少年的成熟伴着对家庭的认识和性的启蒙。特别是后者,两段剧情的交叉和融合,让人没有立场。剧情仿佛在暗示什么,仿佛又什么也没说,就这样在沉寂和无尽中结束。

  结局时《Lymelife[莱姆生活]》给了六个主要人物一个众生相,用电影画面交代了各人的未来。16岁的柔弱少年Scott完成了“成人”仪式和女伴相偎一起上学,不合的Bartlett夫妇因为孩子又走到了一起,大团圆的结局看似上演。但,端着猎枪的Bragg先生,既把枪指向了偷情的妻子,又把枪指向并不在一个视野空间里的Bartlett先生(画面的剪辑与连接隐隐交代了这一点)—-因为Bartlett先生就是那个奸夫。至于Bragg太太,顶着金发的华丽空壳终于在一刹那瘫软,她的未来最为未知,她的命运需要参考《Three Monkey[三只猴子]》里的家庭的结局。

  从最柔弱角色的立场看这出苦涩的家庭悲剧,Scott的成熟之旅即为观众情感的宽慰之旅。观众在不觉之间给Scott的同情,慢慢随着情节发展演变为将自己代入至人物的过程。Scott喜欢的女孩Adrianna Bragg总是和他玩弄着暧昧,而父母之间的矛盾又不能逃避,在恋情中寻找依偎,有时就不得不受一点伤。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Scott都在困扰和无助的状况,他的处境可以被看作是观众内心焦虑的映照。在成人仪式的当晚,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是Scott应该成熟看得家庭的里程碑—-生活的矛盾无法逃避。

  在电影表现对“成人”意义的表层理解上,Adrianna校车上挽住了这个小弟弟的手又表示了另一层含义,除了性可以给一个男孩成熟以外,温情可能也不可或缺。

  本片中两个家庭的关系与《The Burning Plain[燃烧的平原]》中类似,男女孩的父母之间存在不道德的关系,而男女孩之间在某个时刻却有了亲密的接触。而本片无疑没有《The Burning Plain》那样决断,至少还有Scott一个家庭的温情结局,可是谁来拯救Adrianna的父亲,Bragg先生,他多次看见的小鹿是他一贯的狩猎目标,又仿佛是来拯救他逃出难堪困境的神祗,难以道明的功用(小鹿类似于《A Christmas Tale[圣诞故事]》里Henry看见的那只黑狼)。
返回电影评论列表>>>
返回网站首页>>>
  • 上一篇:《夺冠》观后感2000字
  • 下一篇:日本电影精华50部!
  • 继续阅读